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发展 >> 女人能打仗,就有了男女平权的基础了么
女性力量的崛起是在什么时候?
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源头,一个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一大批工作机会,女性以极低的性价比赢得了这些机会,于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和力量自然开始崛起。
第二个大进步是一战和二战,战争消耗了太多男性,女性不得不开始进入战场,进入工厂,进入战后重建,于是第二次大规模崛起开始出现。
女性干了男性的活儿,自然也就给自己挣来了选票,开始让男女平等这件事慢慢成为普世价值观。
这两个源头都是从社会分工的视角切入,觉得女性在过去两千年里一直没有机会崛起,是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留给女性的社会分工,于是她们对社会的贡献就容易被忽视,再加上经济收入的匮乏,导致长期被男权压制。
但是最近看历史,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在古代,女人就已经在干着男人的活了。
而且越是战乱时代,男人被拉去战场,家里的农活重活都只能由女人来干。
但是干了就是干了,女人的地位一直没有提升。
也许你会说农活不够,女性地位的提升关键得看武力,特别是农耕文明出现以后,地主家有了余粮,私有制也开始出现,那么抢食物和守护食物的战争就出现了,战争中男女谁有优势,谁就是权力的代表。
问题是,即使是战争,女人也参与了,像战国年间,女人就经常进入军队,并且充当要职——工程兵。
《商君书》里关于守城,就说过守军分三军,成年男子做主力,成年女子编一军,充当工程兵,比如拆房子,挖陷阱,设路障等等。
而且战国年间最擅长打城市防御战的墨家,就专门记录着很多关于女人巾帼不让须眉,奋力守城的故事。
这也就意味着在战国年间,不仅仅农业,甚至战争女性都已经参与了进去,好像实现男女平权的基础已经有了。
但是为什么之后两千年,反而男权对女权的压迫越来越强呢?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女性已经被禁锢和物化到可怕的地步呢?
答案当然有很多,文化的力量是一方面,毕竟掌握话语权的依然是男性,读书的依然是男性,一时间的战乱并不能让女性瞬间掌握文化的话语权。
而且近代女性能够站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古腾堡的印刷术,让女性有了阅读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年龄,这个年龄指的是双方的适婚年龄,男性的适婚年龄是远高于女性的,从各种史料看,丈夫比妻子年长10岁很正常。
原因我们也可以理解,女性可生育的年龄在古代14岁就可以了,而男性呢?三妻四妾加起来平均年龄就高很多了。
这就意味着男性和女性在夫妻关系里,几乎相差一代,那么丈夫之于妻子就近乎于父亲之于女儿,这并不是古代中国的独有现象,而是全世界古代父权的通病。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夫妻相处,妻子就很容易成为从属的角色,即使双方在其他方面都对等。
再加上男性在整整两千年里,不断的强化这种男尊女卑的合法性,一套又一套看似合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就出现了,甚至于公鸡打鸣,母鸡生蛋都可以用来教化男女的关系。
这个禁锢直到近现代年,特别是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把男女之间的差别也抹平了——女人之所以是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教化的。
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儿童教育学里的很多理论基础,小时候从来没有女孩子喜欢洋娃娃,男孩子喜欢机器机甲一说,他们都同样喜欢,只是社会和父母的偏好,让他们成为了男孩和女孩。
现在很多儿童教育理论也都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先天的,都是后天的,那么你的儿子和女儿想要成为什么样,基因里能够控制的因素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理解到这件事本身,也就是意味着在打破过去两千多年来男权对女性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的禁锢——理论基础不存在了。
所以未来你我想要教育孩子的时候,这方面就不要被局限了。
甚至于男人好争强好胜,女性偏温柔不爱争辩爱社交都是一种偏见,社会学家就在一些原始部落里找到比男人还爱争斗的女性,也找到过比女性还温柔的男人。
工作机会慢慢变多,社会文化开始宽容,年龄的差距也早已快速消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育儿理念也开始逐渐变化,那个男女平权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正在慢慢变得夯实。
那么,真正的意识层面的平权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