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历史 >> 唐纪琛谈谈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朗诵声境界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朗诵学习基地
谈谈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朗诵
唐纪琛
讽刺与幽默作品包括的范围很广,寓言故事、笑话、杂文、小品文、讽刺小说、讽刺诗和各种不同风格的喜剧台词,还有曲艺中的评书评话和相声的某些片断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都属于这类作品,真可谓风格多样、体裁各异、内容丰富。讽刺和幽默作品展现在朗诵爱好者面前的是多么令人神往而又丰富多彩的创作天地啊。在这片天地里,有许多有趣的课题和创作规律,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求。
也许有人会说我个人偏爱这类作品的朗诵。依我看,是群众、是观众和听众喜爱和欢迎它们,犹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离不开盐,然而也需要吃点甜的、喝点酸的、尝点辣的一样,生活才更有滋有味。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朗诵,就以它特殊的艺术魅力,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艺术伴着笑声带给人们无穷的深思和回味。同时,给人们莫大的艺术享受与满足。
朗诵艺术是语言艺术。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朗诵也不例外。除此,它还是笑的艺术,同时又是严肃的艺术。笑,是讽刺与幽默的果实,而这果实的获得,是创作者用辛勤劳动换来的。这种艺术劳动指的就是——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
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造,首先要对朗诵作品的内容及其特点,有准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就以寓言故事为例吧。从字面讲,寓言即寓意于言中,它短小、通俗而生动,常常寄深刻的思想于简单朴素的言谈话语中。它运用夸张、比喻、影射和象征等艺术手法,巧妙地编成小故事,使人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例如,我们常把目光短浅、狂妄自大的人,比作井底之蛙;把专横残暴的势力比作豺狼;把奸诈狡猾的家伙比作狐狸,等等。这些不都是常在寓言故事中出现的形象吗?寓言《猴吃西瓜》,把教条主义和人云亦云的坏作风,揭露得多么形象生动;克雷洛夫寓言《疙瘩的老处女》,把那位虚荣傲慢的老姑娘,讽刺得多么淋漓尽致。
09:07闫耀东老师表演《猴吃西瓜》
在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时候,这种对作品的认识理解的阶段非常重要。不要以为文字简单易懂,就以盲目随意和轻率的态度去对待它。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分清哪些是应该揭露抨击和鞭笞的;哪些是应该规劝诱导和批评的;哪些是应该歌颂赞美和同情的。因为,在朗诵的全部过程中,都要贯穿着朗诵者自己的具体鲜明的态度。也许因为这类作品特别短小精悍,朗诵好这种作品的难度,也就特别大。往往由于理解的不准确,处理起来就不会得当,其艺术效果必然是不会完美的。
如何朗诵讽刺与幽默的作品,特别是在艺术处理阶段,会遇到和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下面就以我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感受。谈几点体会。
一、必须具有丰富而飞跃的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的翅膀。朗诵那些形象感极强的讽刺与幽默作品,尤其离不开这双翅膀。朗诵——即把别人写的变成我要说的。这个“变”就是朗诵的创作过程,也是想象的过程。朗诵者必须对作品有真切的感受和联想。这种感受和联想,二者相互补充和丰富,使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和想象出时间、环境、事件和背景;感受和想象出人物的行为、心理、情感、声音乃至神态。这种新鲜的变化着和发展着的视觉形象,是我们驾驭着想象的翅膀而捕捉到的,它促使我们逐渐地进入创作状态,产生创作冲动,为朗诵和处理好一篇作品,奠定重要的基础。
比如我处理《猴吃西瓜》这篇寓言时,首先把这些猴“人格化”、“个性化”。其中包括外强中干官气十足的猴王;简单教条的短尾巴猴;天真可爱又直率的小毛猴;酸溜溜还带点学究气的老猴…。当这群猴人云亦云地异口同声喊着:“吃西瓜是吃皮”的时候,我处理成开大会的场面,有的猴在近处喊,有的猴在远处喊;有的嗓门低,有的嗓门高。最后形成有节拍的齐唱:“吃西瓜一吃皮!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第三个“吃西瓜吃皮”的最后一个“皮”字,声音拖长渐轻,以渲染这群猴贪婪无知胡闹起哄的神态和气氛。
又如在《疙瘩的老处女》这篇寓言里,当叙述到由于老姑娘太挑剔、傲慢,求婚者都不来登门了,“于是,悲哀溜进了美女的心灵”。我想象这时的老姑娘内心痛苦极了,便在“于是”这两个字后面,加了一声委屈的抽泣声,以加强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的喜剧色彩。接下去的几句是“瞧!镜子已经告诉她,残酷的时间,每天都从她那富有魅力的美丽中偷走一点东西”。
朗诵时,我把眼前的话筒想象成一面镜子,专注观察着自己面容的变化,感叹自己的悲哀:“眼光失去了神采,脸上惹人爱怜的酒窝不见了,愉快和活泼仿佛全都溜走了,头上露出了几根白发!”由于有了这面想象中的“镜子”,上面这几句话,也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依托。这样处理,可以更细致、更有层次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语言更生动有机,更富于表现力。
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朗诵和观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欣赏者对作品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回味,触发饶有兴致的情趣,从而获得一种艺术享受的满足。
二、掌握高度夸张和高度真实的辩证关系
讽刺与幽默作品是夸张的艺术。作者往往用极其夸大的艺术手法,尖锐而形象地揭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是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例如在寓言作品中,作者描绘的大都是十分鲜明、典型而又夸张的形象。象极其傲慢的月亮和特别善良的太阳;极其残暴的恶狼和特别温良的小羊;极其狡猾的狐狸和特别愚蠢的乌鸦等。这些“极其”和“特别”的典型形象,都是作者运用夸张手法,使其性格和行为表现得异常醒目和突出。
在一些作品中,这种夸张远远超出一般的生活真实,却又令人信服。马雅柯夫斯基在讽刺诗《开会迷》中,为了押击开会成风的不良现象,竟把会场上坐着的人都描写成是半截的,而秘书却平静地说:“他们一下子要出席两个会,一天要赶二十个会,不得已才把身子劈开,齐腰以上留在这儿,那半截在那儿。”喜剧大师卓别林可以在电影中夸张地表演人吃皮靴,人在机器的齿轮间穿行。以上这些是多么怪诞的夸张,甚至富于离奇玄妙的色彩,但它们又不失其对生活本质认识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夸张的艺术内容,决定夸张的艺术形式。在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的时候,必须善于解决这个课题。朗诵这样的作品,当然不能平平淡淡、味同嚼蜡。我们要大胆地运用艺术的夸张手法,有声有色地、活灵活现地、创造性地体现作品的艺术情趣和魅力。
克雷洛夫寓言《乌鸦和狐狸》,描写一只狐狸如何用甜言蜜语骗取了乌鸦嘴里的奶酪。全篇文字简练,除了朗诵者的叙述,只有狐狸的一段“赞美词”。要把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愚蠢形象地体现出来,就必须借助夸张的手法来完成。不论是叙述乌鸦衔着奶酪在枞树上如何自我陶醉,还是交代狐狸怎样闻到香味、发现奶酪而停住了脚步,都要绘声绘色。
特别是对狐狸唱的那首“赞美词”的处理,狐狸先夸奖乌鸦的脖子,然后是眼睛、羽毛、小嘴,最后赞美乌鸦有婉转的歌喉,引乌鸦张嘴唱歌,以便骗走那块奶酪。为了鲜明地表达这些内容,在朗诵的时候,要使感觉、思考、判断、神态、形体和声音,包括眼神和气息,都适当地夸张和放大,尤其要增强人物的性格特色和强烈的目的性。这种夸张决不单纯是外部形式的夸张,朗诵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真实和信念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艺术真实的感染力。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的魔力和一定的内部心理技巧,否则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千万不要为了夸张而夸张。大喊大叫、眉飞色舞、矫揉造作等都不是真正艺术夸张的手法。我们要力求做到:有夸张而不失真实、有风趣而不欠含蓄,从而创造出既生动又可信的语言形象。
三、善于用声音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朗诵艺术是语言艺术,还可以说是听觉艺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朗诵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创作工具和手段。各种声音色彩的运用形成语调。通过音高、音色、音长、音量的变化,可以为人物的语言化妆造型,使其更富于性格化、形象化。如果把朗诵比作一幅画,声音就是画笔,它能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如果把朗诵比作一支乐曲,声音就是乐器,是它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漫画家可以用三笔两笔勾画出活生生的人物,讽刺幽默的作品也能用三行两句描写出活生生的人物。我们朗诵者也要有这种本事:用三言两语就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
讽刺与幽默作品为我们塑造不同人物的声音形象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但这项劳动是艰苦的。它要求准确、细致,一定要从作品和人物的需要出发,决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地、简单表面地用声音去图解人物。
例如,寓言诗《鹅》,内容是:
鹅对满院的家禽说:“从今后咱们要互相学习,特别是我有啥缺点,大家尽管提不要客气。”
“请您闲着没事别大喊大叫,吵得大伙不得休息。”
“唔,我生来就是大嗓门,大家捂上耳朵不就解决问题?”
“我也来提醒您一声,吃起东西来不要只顾自己。”
“哎,胃口大不能算缺点,何况大家都没养成礼让的风气。”
“还有,你的飞翔术并不高明,可总是吹嘘天鹅要来请教你。”
“唉,提意见也得有个分寸,不要纠缠那些鸡毛蒜皮。”
“有一回你拉住小鸡的耳朵,说他再提意见就把它拖下水去。”
“我不过跟他开了个玩笑,这算什么批评?简直是打击”
有些人拿着批评的武器,只是为了装饰自己,千万不要碰到他的痛处,轻轻搔痒倒还可以。
这首讽刺诗共二百余字,用简练的对话,揭露了鹅的虚伪面目,也提醒人们不要做那种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人。怎样才能把这首短诗朗诵得生动又形象呢?短短的二百余字中要出现六个人物:朗诵者、鹅和四种家禽。这就要求有精心的安排和处理。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鹅在这群家禽里面,是个夸夸其谈、仗势欺人的头面人物,它高大而又肥壮。把它处理成男中音最合适。征求意见的那几句开场白,要说得真挚诚恳,浑厚的声音颤抖着,似乎听不到别人的批评就活不下去了!以至使邻居们听了信以为真,很受感动。
那么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勇于第一个发言的该是谁呢?我处理成一只老鸭子,声音造型为老年人的男低音,语气沉着,善意而直率。第二个发言的应该是一只老母鸡,用大嫂子式的女中音说话。它的意见一针见血,象是为受欺负的孩子们打抱不平。下一个发言的是只理直气壮的公鸡,音色偏高而且响亮。它的意见似乎伤了鹅的自尊,使鹅有点沉不住气了。
最后一个发言的,我处理成一只小鸭子。在老爷爷、大婶和大哥哥们的带动下,它鼓足了勇气,用的是奶声奶气的孩子腔,断断续续地揭发鹅是怎样打击和报复别人的。只有用声音造型把发言的四个人物各有特色地体现出来,才会使听不得意见的鹅,逐渐接受刺激,积累成最后由抵触发展到暴跳如雷。最后的四句话,朗诵时要和以上人物区别开来。可以用亲切平和的声音,严肃而深沉的语气,一语道出像鹅这类伪君子的要害。
要想用声音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必须善于运用“对比”这个艺术表现方法,反差越大,形象越鲜明生动。这是处理喜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艺术手法。
四、准确处理语言节奏
讽刺与幽默作品的结构简练,语言形象很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这种音乐性表现为语言的轻松流畅。节奏感则表现在人物动作的转换,人物情感色彩的多样,人物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顿挫等跳跃式的变化上。
朗诵一篇作品时,由于人物所处的背景和思想感情的不同,在处理人物的心理节奏、形体节奏和语言节奏方面,就必须是变化发展而又丰富多彩的。富于节奏感的音乐动听,富于节奏感的舞蹈感人。如果我们在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时,能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意识地赋予它明快而多变的节奏,就可使朗诵更加引人入胜,大大加强艺术的表现力。
多变的语言节奏,主要体现在朗诵语调的变化上。人物的语调又是在动作中形成、积累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讽刺与幽默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动作性,从而寻找和安排最准确鲜明的语调,使语言富于节奏感。人物语言的节奏,具体是由动作的节拍、情感的脉搏、声音的旋律共同组合而形成的。
寓言《疙瘩的老处女》中,有一段老姑娘的自白,内容是,哈,这般人的头脑真简单!他们配吗?要我做未婚妻?
哼!他们转错了念头了。比他们好上几倍的求婚者,我都谢绝了,我会嫁给这帮蠢才怪物吗?1好象我是急于要结婚似的。其实嘛,我对姑娘生活一点也不苦恼。白天很愉快,晚上嘛,老实说我睡得很安静。这样随便出嫁,对于我是丝毫不相称的!
在朗诵时,我把这段作为揭示老姑娘目中无人、傲慢自负的重点,也是表现人物内心矛盾感情最浓烈的高潮,语言节奏的变化尤其鲜明。我认为这段话包含了几种不同色彩的语调。开始几句,是老姑娘以自命不凡的姿态,用极其尖酸的语气,奚落、讽刺和污辱这批求婚者,笑他们“头脑简单”,骂他们是“蠢才怪物”,这时的节奏比较明快流畅。而中间几句,要运用节奏的突变手法,转换成一种自我陶醉式的柔媚而悠闲的语调,她在炫耀自己老处女的日子并“不苦恼”、“很愉快”。由于她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违心地说这些话的,朗诵时,对人物的声音、气息、神态都要进行充分的夸张和渲染。
因此,这时的节奏是徐缓而抒情的。但是,当她说到“晚上嘛”这几个字以后,在节奏上应再有一个突变,“老实说,我睡得很安静。”这句话的语调应是小声而透着空虚,节奏是急促而不稳定的,借以表现出她的自我陶醉与炫耀,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住内心的不安与惶惑。这段自白的最后两句:“这样随便出嫁,对于我是丝毫不相称的!”应以强硬的、宣战式的语调,用大声疾呼的方式说明老姑娘此时已经恼羞成怒,节奏应是爆发式的,快速而激昂。
由此可见,平淡乏味、一道汤式的朗诵,是和讽刺与幽默的作品格格不入的,而明快多变,特别是突变的节奏,则是讽刺与幽默作品的灵魂。这是处理喜剧性作品的又一种基本艺术手法。
在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的艺术处理阶段,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注意和解决。比如,讽刺幽默作品故事性强,必须掌握好和观众的交流方式。我们朗诵艺术的知音只能是观众,失去了这种和观众的交流,得不到观众的配合和呼应,我们的朗诵就失去了生命力。另外,朗诵讽刺与幽默作品,除了语言处理,还应在手势、形体和神态上,有所设计和运用。这当然不能是生硬造作的,而是积极配合心理和语言动作,做到真实可信、合情合理,使整个朗诵更形象、生动、完美。
以上只是就自己在朗诵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了几点不成熟的体会,仅供朗诵爱好者参考。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语言内部和外部表达技巧,它们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掌握、综合运用,还需接受欣赏者的检验。
(《声境界》平台扫描整理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