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发展 >> 罗婺纳苏支系聚居地大西邑村服饰
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位于罗婺圣山大黑山麓,大西邑村有16个村民小组户人。其中彝族(纳苏颇)人,占总人口的58.45%,主要发布在大西邑村一二组、小西邑村、羊槽一、二、三、四组;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
地处罗婺圣山大黑山麓的大西邑村“大西邑”是汉语“大洗衣”的同音,据说居在大黑山(洒钟罗婺侯山)中建筑“洒钟鲁”(‘鲁’即彝语‘城’)罗婺纳苏先民常在大西邑河放鹅、放鸭和洗衣服,在大西邑村附近名叫烧敢管里(彝语)的地方洗澡(现在的仙女洗澡池),故大西邑由此得名。罗婺彝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前,他们披毡裸足,扛着弓弩,领着猎犬,奔波于深山密林之间,以狩猎、放牧间以零星种植为生,在野性的情歌和狂放的舞蹈中陶醉自己。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彝民多以火草布、麻布为衣料,火草自山间采集,大麻自种。均用手工纺捻,木机织布。民国期间也很少穿棉布。自年土地改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穿上棉布、涤棉、化纤衣裤。古时罗婺纳苏妇女穿方领大襟衣,前襟齐腹部,外罩围腰,后襟至小腿,下着百褶裙。50年代以来,改穿长裤。明、清时期,男子“椎髻”,后改为“青布缠头”,40年代以来,多改为戴羊毛制的毡帽,老年仍以青布缠头。近20年来,中青年多戴有沿布帽,老年仍有戴毡帽或青布缠头的。近年来,由于融入汉文化的速度加快,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不断改变,穿着已与汉族无异,仅遇重大节庆日或比较隆重的场景才着彝族服饰。如今在大西邑村内还保留着部分人马驿道,与禄劝县云龙乡隔“卧章山”接壤,并相互通婚,其服饰文化兼容了武定、禄劝纳苏服饰,更具有代表性。
全村妇女一、大西邑罗婺纳苏服饰及特点
(一)女式服饰
收获大西邑罗婺纳苏服饰分老年、中青年、婴儿襁褓三种。上衣多为黑色、红色、粉蓝、粉红、淡绿,裤子多为黑色。中老年服饰布料以蓝色土布为主,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领口呈圆形并有银排花,袖子由两节相接而成,图案以花草树鸟为主,分别绣在肩部、胸部、袖子连接处,袖口及衣服两侧,四角用条形布料盘成文字形状,腰部两侧绣的是蝴蝶、鸟、花等图案。衣服图案用的是平绣和盘花的手法。裤子裤脚较宽大,上面用挑和架的方法绣制图案,也叫十字绣。罗婺纳苏围腰,彝语称“达脑”,围腰呈凸字形,凸形上部略圆,腰部以下呈长方形,多用黑色棉布做成,中绣图案,周围镶着银子,用银质链子佩戴于颈,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头戴黑色包头(彝语“哦哩”)、用黑色纱布盘成的圆形高筒帽,分许多层,很有立体感,顶部正中用银泡排列成正方形,两侧用银链子点缀。佩戴耳环,多为珊瑚、玉、贝、银质,大都为圆星形,银质式较样较多。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鞋子形象小船,类似汉族的夹尖鞋,一般用黑布做成,上面绣有花草图案。罗婺纳苏羊皮披肩,彝语称“翅已”,大多用黑布镶制棉羊皮上而成,羊毛越长越显高贵富有,披肩上有一条从肩部到脚边斜缝成的带子,上面绣有花边,起到装饰作用。整套罗婺纳苏中老年妇女装由帽子、衣服、围腰、裤子、鞋子、羊皮披肩组成,穿戴起来显得端庄、古朴和富态。
老人青年妇女服饰由帽子、衣服、围腰、裤子、鞋子组成,普遍带毛线帽或黑色包头(彝语“哦哩”)。毛线帽前方织三朵黑色、蓝色、绿色的马缨花图案,象征美丽。衣服、裤子、围腰以红色、蓝色布为主,绣的图案与中老年妇女服饰大致相同,只是所用衣线颜色以红绿为主,色彩艳丽、明快跳跃。鞋子用白色棉布做成毛边底,鞋帮上绣满花朵,做工精致,穿戴美观。
服饰少女服饰(童装)与青年妇女服饰大部相同,稍有区别的是帽子,罗婺纳苏未婚女子多戴色彩鲜艳、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的帽子,因与雄鸡降妖驱魔传说有关,俗信以为能够避邪,是彝家姑娘祈得吉祥、幸福的象征,俗称“鸡冠帽”。鸡冠帽以数十、数百的颗银泡镶绣而成,两侧各有一朵马缨花,帽沿两侧缀有粉红(黑色)缨须和珠料。
推磨(二)男式服饰
卖菜据资料记载,明清时代,彝族“男子挽发,以布带束之,耳圈双环,披毡佩刀。年前,彝族青年男子着对襟短衣、披羊皮卦(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老年人着大襟长衫,裤子均为大裤腰、大裤脚长裤,头戴圆形毡帽或以黑布缠头。近年来,彝族男人不分大人小孩,都是穿对襟衣,外披揉制过羊皮卦,有的在对襟衣外罩黑色或蓝色马褂,一条筒裤,一双绣花鞋。所不同的是,大人有羊毡帽,小孩没有。褂子前排是用布盘制的纽扣,有九排之多,背面绣有鹰、龙或虎头图案,体现了彝族先民原始崇拜,同时也象征着男性的雄健和强壮。
走亲二、大西邑罗婺纳苏服饰性别、年龄表现
种植罗婺纳苏服饰除地域、支系的民俗表现以外,还有性别、年龄的表现。首先,罗婺纳苏服饰男女差异是显然的,在样式、质料、色彩、纹饰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厚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纹饰考究而不华彩,色彩较之女服要沉着、素雅一些;而女装式样多姿多彩,装饰繁复细密,质料要轻薄一些。男女头饰的差别更大,一简一繁。此外,男式服饰变异较大,罗婺纳苏男装多已汉化,而女装保持着本民族传统和风格的为多。其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民俗也不相同。罗婺纳苏女子服饰可分为少女装(儿童装)和成年装,女孩满三岁以上至结婚,都带公鸡帽;成婚后妇女则将发挽成髻盘于后脑戴毛线帽或黑色包头(彝语“哦哩”);老年人妇女多戴黑色包头(彝语“哦哩”)。再次,彝族服饰习俗中有一些特定的装束是特定身份的标识。
剥包谷三、大西邑罗婺纳苏服饰刺绣特色
舂碓彝族妇女大多擅长刺绣,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一朵花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大西邑村的罗婺纳苏妇女也如此,几乎都善绣,他们从小就要学做女儿活,她们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等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罗婺纳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所以,姑娘能否做嫁妆,做得好与坏,是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罗婺纳苏妇女喜欢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绣上各式色花纹图案,图案题材或取自生活或取自神话传说或取自本民族远古图腾。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虫鱼鸟兽甚至几何图纹大都构图优美色彩鲜艳。写实的棚栩如生,抽象的大胆夸张十分逼真。除了服饰外,罗婺纳苏刺绣品很多:如有背布、枕套、挎包、帐帘、门帘、墙壁挂件等许多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这些作品,既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
拦门酒四、大西邑村罗婺纳苏服饰图案文化
(一)刺绣图案类别
服饰1.有反映自然界的服饰图案。一是天象的有太阳纹、太阳花、月牙、星星、天河、彩虹、光环、光芒、云纹、彩霞、雪纹、火纹、火焰、火团、火镰、山形、水纹、涡纹、河流等;二是植物的有:松柏、山竹、马缨花、山茶花、菊花、牡丹花、大丽花、桃花、石榴花、石榴、瓜、八角花等;三是动物方面的有:虎纹、鹰纹、锦鸡、鸡冠、鸡眼、牛角、牛眼、羊角、羊眼、乳钉、獐牙、和蝶、蜂、蛙、鱼、鸟、蜘蛛、虎头、龙、凤等。还有叶、草、发辫、几何图形、植物等。
刺绣2.有反映人文的服饰图案。一是有歌舞人型、迁徙路线、花台、火盆,“寿”字、“万”字、“喜”字、“福”字、“四方八虎”、“八卦”、吉祥结等;二是融汇中华民族传统的图案有:“福禄寿喜”、“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百鸟朝凤”、“瓜瓞绵绵”、“鸾凤和鸣”、“鸳鸯戏水”、“喜鹊闹梅”、“榴开百子”、“狮滚绣球”等。
(二)刺绣构图特色
刺绣在构图上,有对称排列,也有参差交错,有重叠构架,也有流线贯通。彝族刺绣在突出大气、恢弘、凝重、高雅、富贵、豪华的同时,也不乏众多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品。构思精巧、灵活多变、气味盎然。就拿设计人物图案来说,头部只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身子、手、脚用几根线勾画出大致的轮廓,细部处理只注意一些大的转折。笔简意赅,形态逼真。山水图案则重意境、重层次,简单明白。三个三角形是山峦,曲线是云彩,平行线是河流,交叉线是鱼网……仅仅几根曲直线,就把对象特征刻画得生动活泼。这些都是彝族人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纹样。
(三)刺绣图案的文化内涵
刺绣在彝族服饰中,刺绣于服饰上的图案纹样便体现出了整套服饰的美,使服饰的美学价值得到极大的提高。从服饰的刺绣花卉、鱼虫图纹和几何形图纹上反映出彝族的文化习俗;从图腾图纹中折射出彝族原始古朴的哲学思想;从自然景物的图纹中,也同样表现出彝族的文化习俗和崇敬自然的理念。说到纳苏服饰的图案颜色,黑、红、黄三色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图案是罗婺纳苏服饰的灵魂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通过日常习俗,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1.黑色代表尊贵、庄重。罗婺彝族自称“纳苏”,汉语的意思就是黑族,其实就是现在彝族支系中的“黑彝族”,罗婺纳苏把彝族文化源头金沙江称为“纳矣”,意为黑水,把祖先居住过的乌蒙山称为“罗尼本”,意为黑虎山,在传统彝族服饰中,以黑色作为底色,再饰以各种花边色布镶嵌,头戴黑色包头等。在民间祭祀中,牺牲一律用黑羊,盛放祭品的器皿一律为黑色,在彝族漆器工艺中,一律用黑色为底色。所以,黑色被认为最尊贵的象征。
刺绣2.红色象征勇敢、热情。一是罗婺纳苏先民尊红与太阳崇拜有关,彝族传说太阳是女性,因怕人看她而用万颗金针刺人眼,所以太阳的“芳容”是不准看的,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何况太阳似个大火球不断炙烤着大地,又不断哺育着万物,所以罗婺先民对太阳是又敬叉怕,畏多敬少。二是罗婺纳苏先民尊红与火崇拜有关,罗婺纳苏认为人类是由火演变而成,彝族是古羌戎的后代,由于战争和迁徙,彝族聚居区往往在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火和红色不仅有生存神圣之意,更有温暖延续繁殖之功能。罗婺纳苏自称是“火的民族”,所以,罗婺纳苏家家户户都有火塘,把火塘放在堂屋左边的最显要位置,煮饭、取暖、议家里大小事都离不开它,火塘里的火种长年不熄灭代表家族能繁衍昌盛,同时,罗婺纳苏在农历的6月24日有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它还有一个传说,当天地相连时,玉皇大帝派来一个神收税,彝族先民对它过分的征税感到气愤,便点燃了火把,税神无法逃跑被烧死了,玉皇大帝为此很恼火,派来成千上万只昆虫毁坏庄稼,彝族人民便用他们的火把烧死了害虫,为了祈求庄稼丰收,他们决定在每年举行一个燃火把的仪式,这就是火把节的来历,其实这个节日就是"驱除邪魔,祈求吉祥"的意思。三是罗婺纳苏先民尊红马缨花崇拜有关,火红的马缨花是罗婺纳苏的“族花”,是罗婺纳苏先民的又一古老图腾。彝语叫“麻席”,彝语里“麻”是吉祥、福禄之意,所以彝族定亲时要用“马缨花”树制作的酒瓶装酒,娶亲时要用马缨花枝撤水,祭祀时用马缨花树枝,制作祖灵筒也用马缨花树根。为此,彝族妇女的服饰、帽饰、刺绣中马缨花图案是彝族花卉刺绣的标志性象征物。太阳、火、马缨花都是深红色,由于彝族先民对它们的敬畏,所以红色就成了罗婺纳苏的崇拜。
推磨3.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彝经记载,彝族的母系源于黄水,彝人文化中的“道”,彩云也是彝人日月文化的元素,且以黄云为美中之美,彝族服饰艺术中,大多用黄色来表现云纹。黄色是日月文化,是共同遵守的道义,是永恒不变的伦理;黄色意味着和解,是处人际纠纷、争端、龃龉的方法。黄色也是丰收,是生命,黄色装点着、美化着彝族人民的生活。黄色在服饰中的使用面积不大,但每一个装饰部分都有一两条黄色条纹穿插其中,它是刺绣图案中最常用的亮色,与大量的红色相映生辉。头饰上、围腰边、裤脚上、鞋子上、挎包上,总有一抹亮丽的黄色,形成亮丽的金丝边。故此,黄色在彝族人心目中成了代表美丽、光明、富裕、健康和平安的颜色。
磨担秋(四)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文化体现
一是从图案的颜色上反映了红之情、黄之美、黑之尊的审美趣味;通过这样鲜明的颜色,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彝族服饰的图案之美,更看到了彝族人民红色一样的热情、豪放;黄色一样和平、亲切;黑色一样的严肃、尊贵。二是从图案的纹样造型上看,更直接地再现了彝族人民的民族风貌、生活习俗与民族信仰;或间接寓意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三是从图案的造型工艺上看,集各种工艺手法于一体,做工精巧,和谐对称,富有韵律感,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趣味,构成了大西邑民族文化的美丽画卷。
跌脚舞跌脚舞摄影:盛高义
作者:杨加雷(武定县发窝乡党委)
文章选自政协武定县委员会编辑的《武定民族服饰》,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若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一经核实,即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