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古代绘画中的那些野鸡书画相约

发布时间:2023/6/21 11:14:36   
白癜风遮盖 http://m.39.net/pf/a_4543680.html

从画科上划分,鸡属于鸟类,大抵上在古代绘画中归属花鸟画中的翎毛画一类。花鸟画是一个大画科,区别也很细致:翎毛、竹石、鱼虫……都属于花鸟。至于不同的小分科也有不同的画派。其中,翎毛类在宋代起码就有后蜀黄荃、南唐徐熙、北宋赵昌、崔白、崔悫等人。不过呢,从这些人传世的画作上来看,吴老师都没看到他们画过鸡。我当然相信他们都见过鸡,可他们的画作中却没有鸡,这倒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下图赵昌鸟图册)

实际上,不独是公鸡、母鸡、斗鸡很少出现在古人的画作中,即便是家里所常见的猪也不太出现在古人画作中。个中缘由很难说清楚。古往今来这么多年,如果今天大家在国画中看到各种大公鸡老母鸡和胖乎乎的猪的话,那请大家一定毫不客气地批评画家作品太俗,真正的文人画家是不会画这种作品的。(下为元代任仁发秋水凫鹭图)

上图所画的是野鸭子。或许是画野鸭子的思路启发了古代的画家们,于是他们笔下的鸡,都变成了野鸡的形象。你没看错,你们笔下的鸡,全都变成了野鸡的形象。大家不要想歪了。吴老师还是来解释下,为什么画家弃家鸡爱野鸡的原因:

首先,这是有理论支持的:东晋时代,庾信看到孩子们都学王羲之的字,就很生气,开府大人当即批评家族里的年轻人:你们这帮家伙,“弃家鸡而爱野鹜”。庾信所说的是孩子们不学庾家人的字,跑去学王羲之的字。他不高兴,是因为颍川庾氏在当年也是以书法闻名天下的四大书法家族之一。所以他看到孩子们都学王字,他相当不高兴。

这个,大抵上,身边的都不是可爱的。不懂得珍惜嘛。别人家里的才是好的,得不到嘛。所以,古人爱野鸡,不爱家鸡。

其次,家鸡早已驯化,除了能吃,基本没有什么优点了。至于野鸡就不同了,除了“五德”总体都还保留外。野鸡们为了求生活,风餐露宿,天天劳作在户外,它们羽毛华丽,好看得很;它们也很警觉,但凡个风吹草动就会立刻飞走;它们一切生活都靠自己辛苦劳作而来……(不许笑,这些知识很严肃)

对于这种藏于山林而不能饲养在笼中的野鸡,文人们认为它们有极强的文人品性,野鸡对应了隐居文人这种社会形象。因此,在很多画野鸡的画作中,野鸡就有了极强的文人性——与世无争的、风餐露宿的。当然,这种品性,不论是怎样的文人都是相当喜欢的。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说得虽然好,但后来最终成为虚伪文人的自我标榜罢了。隐居,或者是“穷”,成为所有文人的自我标榜——彰显自己的与世无争,与名利无所求,表现自己高尚的文人情操。实际上,就是装逼。圣人的好话,跑到这些衣冠禽兽嘴里都成了假话,成为自我标榜的工具了。

但是,不可否认,野鸡画具有了很强的文人市场。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两幅野鸡画,在美术史上比较有名。

上面这幅叫《竹石集禽图》,藏于上海博物馆,我见过很多很多次。因此也很熟悉。这幅作品是元代职业画家王渊所作。美术史上一般介绍它时,会说:这幅作品表现了职业画家王渊对于院体花鸟画的改革,以皴染法代替晕染法,但其用笔并不粗鲁,还是精工细作的院体风格,至于山石皴法也一如南宋院体画法……

这么写,普通读者能看得都才怪。美术史书籍之所以这么不流行,就是因为通篇不说人话,老百姓读不懂,自然也就不会去读。

王渊这幅作品中下部有两只野鸡,居中为公鸡,居下为母鸡。他们的羽毛看起来毛茸茸的对不对?ok,这就是美术史里所说的“皴染”法,是有别于“晕染”法的。“晕染法”是什么?你们看上文,任仁发的立轴里的野鸭子,身上羽毛有没有毛茸茸呢?嗯,没错儿,任仁发用的是晕染。

这么解释,我想大家就都看得懂了。那么这幅《竹石集禽图》描写了什么呢?

其实作品中的典故很多,比如,大公鸡是一种叫角雉的野鸡;比如构图中,母鸡看着公鸡,竹条将画面延伸到上端,鸟雀以回旋的形式将力量再收住;比如,大公鸡抬起了一只脚,分别在模仿宋徽宗时代孔雀升墩的典故;比如假山石的空档中,我们看到了竹节,竹子因石块遮挡而中断,体现“折节”之意。而为什么要折节呢?画面中间部分右侧有落款。落款说明画家王渊是为一个叫“思斋”的朋友创作此画。“折节”说明思斋以前是个浪子,现在回头认真读书。唯有读书方可使人“折节”……总之这幅作品典故很多了。

但是这幅作品却并不是一幅精品。诚然,王渊画得比今天大多数人画得好太多。但在那个文人、工匠画家分野越来越明显的元代。王渊创作这幅作品,完全依靠典故堆砌,他无非是要表明自己是一个有文化的画家。而越是堆砌典故,越是暴露了自己对自己的没有信心。正如小狗总叫,大狗却很安静一样。前者叫唤得凶,是因为它怕;后者不叫唤,是因为它才是真的让人怕的家伙。

上图是后蜀-宋初花鸟名家黄荃之子黄居寀的花鸟作品《山鹧棘雀图》,现藏台北故宫。画面中央部分,有一只羽毛华丽的野鸡——山鹧。这是种什么鸟,我不清楚。不过根据黄氏家族花鸟画造型逼真的情况来判断,真的山鹧应该就是这样的。“棘雀”就是画面上方的盘旋和站立于荆棘上的麻雀。

从构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出黄居寀作品与王渊作品的构图是相仿的。不过黄居寀早于王渊三百多年,显然是王渊模仿黄居寀的构图。

那么,黄居寀的这幅《山鹧棘雀图》有什么大的看点吗?

当然有,但是关于美术史所强调的作品的技法怎么优秀,花鸟山石如何画出来等等这些专业话题,我就不强调了。

我只想告诉各位,这幅作品是现存中国古代花鸟画中第一幅有背景的作品。因为在它之前,中国古代花鸟画都是这幅模样:

虽然花鸟、昆虫,甚至还有乌龟,各种动物很多,但是这幅作品毕竟是没有背景的。所有动物都是单一出现,彼此没有关联,当然也就没有了构图。上图的作者是黄荃,没错,就是黄居寀的亲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来说得真没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