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比双减政策来得更早的ldquo失学

发布时间:2022/5/9 15:48:34   

页面收藏或星标

一起开启轻松有趣的亲子陪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事实上,我们成为“失学儿童”已经7个月了。今年春节后2月底,一直固定上课的英文网课老师生病了。因此我们失学的时间点比双减政策来得更早,执行得更彻底。没有课的前2个月,每天固定时间完成的事情突然不需要继续进行了,时间空出一大块。心理上确实非常放松,积极安排各种浪出花头的活动。两娃也非常之开心。进入5月后,意识到,这么浪总归是哪哪哪不对,于是,开始一些简单的自鸡,比如,基础的听默练习、听说练习、英文思维练习。

关于听默拼写

5月开始从某宝批发回来50本英文本子,从最基础的海尼曼G1-F听默开始,断断续续的进行2个月。到暑假初期G1听默完毕,开始G2的听默。现在可以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结束这个过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就如过来的老法师说的,听和写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平时感觉还OK的基础词汇,居然,还会听默错误?真的很无语凝噎(同时暴露出词汇基础不扎实这个事实)还好最初期的一周熬过来后,渐渐的适应了听默这件事,开始渐入佳境,正确率稳步提升,到海尼曼结束后,不会拼写以及错误的单词已经很少了,于是开始尝试词。事实证明,这个是盲目乐观兼迷之自信的一个操作。词的词汇量难度陡然提升加大以及词汇量激增,两娃在听默完2个U之后,坚决的不配合继续,于是做罢。

一点反思:

什么都没有的环境下,尝试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在经过近4个月的听默练习之后,兄妹俩的词汇拼写基本功是比之前扎实不少,平时自嗨写点狗屁不通语法混乱的小作文,居然也很少再有遇到生词抓腮挠耳拼写不出的情况,至少写的过程一气呵成流畅很多,生词什么的拦路虎,基本消失了不少。也算是这4个月来小小的进步吧。

如果实在不知道做什么,那么就从最笨最基础听默抄做起吧,任何踏实认真的付出,都会有收获。

当然,保持听默内容难度和孩子的认知程度匹配,也很重要。

关于听说表达

没英文老师带,其实影响最大的是听说表达互动,学习语言这回事,缺乏运用则退步是必然的,怎么办呢?真的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在暑假初期,收集整理了一些同时紧跟课内阅读要求,并且孩子们感兴趣的电影内容,开始了假期刷片这件事。(详情请戳:刷片黄金暑期档接近尾声,这个暑假我们刷过哪些适合儿童观看的好片子?)整理的大部分是原版电影,以及BBC的一些科普类、新闻纪实类视频短片,每天都保持大量的英文听力输入,同时兄妹俩自己也喜欢全英文情境游戏(真的聊胜于无)。就这样,勉强的维持着英文听说环境。饶是如此,其实内心明白,两娃的口语已经有退化的趋势。毕竟真人互动的实时沟通和被动的听力输入两种学习环境,呈现出来的效果真的完全不一样。

一点反思:

积极创建语境语感的学习环境,虽然效果有限,但有,总比没有好。

撇开功利的学习角度,暑期疯狂刷片带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知识面横向扩展了不少,至少听力基本维持着保温前进的状态。

这些,已经是当时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最好了。

关于思维和分析框架搭建

这个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之前运气很好,遇到的老师,都是非常专业的英文老师,从phonics,到单词,到故事/文章,再到阅读理解,语法(简单写作),一个完整的学习链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习。整个过程不仅学习语言本身的构成元素,更是帮助孩子循顺序渐进的搭建思维与分析框架,一个单词,一段话,或是一个知识点,都能掰碎了细细展开浓度非常高的课堂拓展。这些,都是我曾经很看重的教学模式。现在没有老师,这些要如何进行呢?在7月底,选择了walawala的录播课进行新的学习模式尝试。早在3月刚开始断课的时候,其实尝试过walawala录播课,由于各种原因,娃没有坚持下去(妈懒也有原因)。在7月底选择娃最熟悉的Iwonderwhy的科普课程进行录播课程学习,流程大致和之前的课程模式差不多:生词复习、精读拓展、作业(词汇、阅读理解、写作、语音)。整体的课程设计,是熟悉的流程熟悉的模式,两娃接受度很高。同时也因为课件是两娃熟悉的内容,兴致大增,坚持到现在快一个月,已经快结束全部课程。

一点反思:

在没有更优选择的情况下,突破原有学习模式做有益的尝试也未尝不可。

?选择录播课是我们不得已的选择。与直播课比较,两娃显然对直播课程接受度更高,但这一个月下来,对录播课也并不排斥。录播课有明显的优势:时间安排灵活,不受场地限制,同时课程设计也比较有系统全面,听说读写的环节面面俱到。但是,个人觉得,录播课程适合的群体是:家长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具备辅导能力,同时比较自律,而且善于总结归纳。?

举例如作业这一项,网课老师只是简单批改,无法有面对面的和学生进行讲解说明每个错误的环节。这些,都需要后期家长根据老师的作业批复,再对孩子们进行复盘讲解。

这些,对于不具备辅导能力的家长,是个不小挑战。

未来的一些想法

首先,期望降低,其次,要慢慢适应未来不需要这么用力这件事。前几周,很偶然的机会,遇到同学推荐一位老师,为了向老师说明孩子们的情况和现有学习程度,把以前作业什么的一股脑的发给老师。结果这位教龄15年,在TheDailyTelegraph做过4年专职记者的公立老师回复:

Thequestionsandvocabularyinherhomeworkarever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