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老农仅用18个字,竟获国家级文学奖,这首

发布时间:2023/6/12 17:21:44   

前言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古诗雅俗共赏,有人理解高深,有人体会意境,有人偏向白丁,文化穿越千年,辗转世间的角落,最终在文字里,在典籍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骆宾王

01雅俗共赏

田园主义的诗词大多数通俗易懂,诗人沉浸田园风光,看到农民的农作劳动,体会悠闲自得的时光,写下一首首流传千百的诗句。

年少成名的骆宾王凭借一首《咏鹅》奠定自己在诗坛的名号,更是将鹅的外貌体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整体却又朗朗上口。

诗词并不只是古人智慧的产物,现代人也是会作诗的。

▲危勇

出生于湖南的一位农民危勇就受到这首诗的启发,自己也创作了《咏鸡》,还获得了奖项呢!

危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并没有上过学,等到义务教育普及以后,危勇才有机会接触到课本知识,但是危勇因为学习太晚,所以高深的学识并不能理解。

虽然读书没几年,文化有限,但是雅俗共赏的诗词到学会不少。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危勇虽然上过学,但是他还是不能摆脱自己农民的身份,在田间劳作或者和饲养牲畜成为危勇主要工作。

但是在闲暇之余还是会读几本书,背一背诗词,用来增进自己的学问。

▲公鸡

02作诗

虽是农民,但是危勇并不觉得农民多累。在他眼里,自然风光最美好。种庄稼也是他最喜爱的事,与自己饲养的几只小动物生活在一起,最温馨不过了。

而危勇养的小动物里,他最喜欢的就是鸡了,雄赳赳气昂昂的,若是田间农活比较清闲,危勇就会坐在院子里观赏自己的大公鸡。

有一天,在读书时突然想到自己上学时学到的《咏鹅》,通俗易懂,读起来又不拗口,危勇就想着用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的大公鸡创作一首诗吧,类似于《咏鹅》的诗。

灵光乍现时,一首《咏鸡》就想出来了。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

一首简单的诗就这样创作出来,但是危勇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讲的一首诗,居然能让他获奖。

▲种地

03繁华处归平淡

危勇的诗让他名声大噪,而这首诗也在“农民文学奖”中带来了上万元的鼓励。

一时之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危勇的诗模仿痕迹太严重,有人认为“农民文学奖”是实至名归,很多人也创作不出来这样的诗。

有人则认为,危勇的诗还可以,但是能不能拿到奖,应该重新定义。

外界的声音传到危勇的耳朵里,却没有传到心里。

危勇也知道自己没有太高的文化,这首诗还是模仿《咏鹅》才出名的,相对于出名,他还是更喜欢踏实务农,哪怕是知道出名后会有很多利益,但是危勇还是选择了农村。

其实仔细想想,“农民文学奖”面向的就是农民,标准自然不会太高,更何况危勇的诗也是真的而反映出一个大公鸡的姿态。

深远的立意和优美的意境并没有,但是浅显易懂的诗词还是能够说出来到,相对于阳春白雪的欣赏,很少有人能做到,偏偏下里巴人更能流传广泛。

▲余秀华(脑瘫农妇诗人)

综述

农民的创作虽然并不是多么高深的诗词,但是危勇在出名后选择归于平静,回归农田,这种性格也让人敬佩。

艺术来源于生活,年近70的危勇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己接触的生活创作一首诗,虽然浅显,但是危勇的精神难能可贵。

《余秀华等获得农民文学奖》

目海志露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