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介绍 >> 难怪古代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
不知道大家看电视剧里打更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会不会好奇,打更人难道一整晚上就只说这一句话吗?而打更人这个职业,在古代不光是为了准确报时,还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般都没有注意到。
其实打更人作为一种职业,他们在不同的时辰会喊着不同的打更口号。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通常是在一更天的时侯,也就是现在的晚上的七到九点的样子。这一段时间正是天黑的时间,所以这个打更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点蜡烛时要小心,防止走水。
除了一更天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外,还有“关门关窗,防偷防盗”、“平安无事”、“天寒地冻”、“早睡早起,保重身体”等等。
其实这些打更的号子啊,都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但为什么古人要大半夜不睡觉让人在大街上瞎吵吵呢?
打更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古时候可没有什么便捷的计时工具,当时的计时工具主要就是两种,一种名叫日晷,他就是根据太阳在不同时段照射晷针所成的影子指向晷盘的刻度来判断具体的时间,当然这种仪器还是极其不方便的。一旦到了夜晚和阴天就完全没用了。
这时,就轮到铜壶滴漏上场了,民间又称其为漏壶,因为它确实是靠着漏水来达到计时的一个目的,这个装置主体是由四个铜壶成阶梯状放置而构成的,这四个壶的名字也很独特分别为受水壶、日壶、月壶、星壶。
当需要使用铜壶滴漏时,需要将四壶按照阶梯式进行放置,从上到下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最下方即是受水壶。最后通过观察受水壶的水面刻度,从而达到计时的目的。
这种仪器的优点便是只需要在白天进行一下校准,其余时间不受任何影响,可以保证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个准确性。
但这样一个装置造价可不会低,而且体积庞大,一般的人压根儿不会买一个把它放家里,也只有皇帝以及那些大富豪可能会在家里放置一个。
但是普通的老百姓也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了,什么时候该起床了。那普通民众怎么知晓时间呢?这时打更的更夫便应运而生了。
更夫的起源与发展更夫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报时工具人,但我们一般不了解一下古代打更人是怎么报时的。
最初在铜壶滴漏还没发明时,在春秋时期,便有一种职业名为“鸡人”,顾名思义,公鸡报晓,这个鸡人就是掌管公鸡的,“鸡人”要根据公鸡报晓的时间来确定时辰。
到了汉朝,当时在村落和街坊都设立了诸如里长一类的职务,这一类人就要负责每天晚上的巡夜以及清晨的报时,这也就是中国更夫的雏形。
到了南北朝时期报时制度进一步的到了发展,当时的齐武帝,早晨起床后,也是要吃早饭的,但御膳房的饭是根据时辰送过来,可某一天早上,早饭却迟迟没有送过来。
当时时间的播报是由官员观测然后敲鼓报时,但这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鼓声的传播也有距离限制,这就导致了,在皇宫这头的皇帝,听见鼓声了,起床准备吃早饭了,可在皇宫另一头的御膳房没听见啊,这就导致皇帝没第一时间吃上饭。
被饿着了的皇帝很生气,这时从远方传来了寺庙的钟声,皇帝灵机一动,既然鼓声听不到那就钟声吧,于是在皇宫内以及城市的中央便修建起了高塔,在塔顶放置着大钟,一旦到了早上特定的时辰,便会有官员敲响大钟,就这样大钟一旦敲响就意味着一天的正式开始。这也是晨钟暮鼓的由来。
一日之晨有了,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晚上如何分辨时间呢?
到了唐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唐朝都城长安人口一天比一天多,同时晚上盗贼猖獗,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更夫正式闪亮登场。
当时的更夫是两人为一组,抬着一面铜锣,走街串巷进行报时,同时报时的同时还承担守夜、巡夜的职责。
至此打更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此绵延不绝一千多年。
打更人的职责其实在古代打更人更像是一个多面手。他们首要职责毋庸置疑是报时,但他们的副业多种多样。
首先便是充当夜间的巡逻人员,他们晚上游走在大街小巷,对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夜间巡逻警察这样的一个职责。一般的小毛贼,他们就可以直接处理,哪怕是遇到了难缠的大盗,他们也可以纠缠一二,等到值夜的军士赶来处置。
然后便是消防员,因为古代多用蜡烛等进行照明,特别是到了秋冬天,稍不注意就会引起火灾,打更人一旦发现佑方物期货,便会立即利用手中的锣鼓,来提醒街坊邻居起床救火,避免火势的进一步扩大。
其实翻翻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这几千年里,其实很少发生特别特别重大的火灾,人为故意放火的除外,这其实也是打更人的功劳。
同时打更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宵禁是维持社会治安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打更人在巡夜的同时也负责落实宵禁的执行,除了非常紧急的情况,如有急病需要请郎中之类的,其余一律不得踏出房门半步。
更夫的打更口号有何含义其实这些打更口号都是历代更夫口口相传了千余年的。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源于无数更夫的总结,因为在古代,夜间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外加又有宵禁,所以在一更天时,也就19点到21点这段时间,大多数的人家,都已经点起蜡烛准备休息一下便睡觉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提醒民众们准备休息了,提前检查一下火源是否已经熄灭了,注意预防火灾。
“关门关窗,防偷防盗”这句话是在二更天的时候所喊的,也就是21点到23点,这段时间古人其实应该已经躺下睡觉了,这时打更人嚎这么一嗓子,第一是提醒再检查一下门窗关好了没。
同时第二也是一种警告,对一些潜在的小偷有想法的小偷,是一种震慑,表明我在这边巡逻着呢,够胆你就过来。
“平安无事”是三更天的号子,这时已经是23点到凌晨1点了,此时一个晚上已经过去了一半,这也就有了夜半三更的说法,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前半夜没有发生诸如走水啊、入室盗窃之类的问题,所以现在喊一句平安无事,更多的像是更夫对自己的一个表扬。非常自豪的说出那句“平安无事”恐怕就是更夫对自己最好的褒奖。
“天寒地冻”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这个号子是在四更天的时候喊的号子,四更天的时候是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普通民众躲在被窝里睡得正香呢,而更夫却要拿着锣走街串巷,所以更夫嚎一嗓子“天寒地冻”不过分吧。
“早睡早起,保重身体”最后一句话,这句话是在凌晨三点到五点,是五更天,也是最后一更,这句话是提醒大家该起床干活了,也同样预示着更夫一夜工作的结束。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这个时间段就起床呢?为什么没有六更七更呢?
首先古人讲究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点钟差不多是太空已经开始朦朦亮了,大家也该出门劳作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帝和诸位大臣也是这个点起床准备进行早朝了,人皇帝都起床了,你身为他的子民,还好意思继续睡觉吗?
所以古人起的比我们大部分现当代人都要早,当然他们也没有熬夜这一说。
更夫的消亡更夫自汉朝便初见雏形,唐朝时期更夫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往后的一千多年里,更夫这样的一个群体,不管乱世还是盛世,一直都存在。
但他们并不起眼,他们一直便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谁会刻意的去提起他们,但他们却一直都在。
他们用他们独特的号子,清脆的锣声,陪伴着夜幕中的华夏,这一陪,便是千年。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钟表、电子表、手机等各种计时工具,更夫也逐渐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没人会去关心最后一个更夫是谁。
结语更夫,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凭借着清脆的锣声走街串巷,用他们的方式维护着他们的城市,或许,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你可能会听见那穿越了历史长河的锣声以及一声声号子,他们以他们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时代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