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介绍 >> 80年代的德州扒鸡,沿袭老一辈的传统做法
说起扒鸡,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起山东的德州扒鸡,作为“四大名鸡”之一,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口味上来说,德州扒鸡都是当之无愧。德州扒鸡属于鲁菜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脱骨”,骨肉能轻松脱离,味有“五香”,因此也被称为“德州五香脱骨扒鸡”,鸡骨香酥可口,亦可食之。80年代的德州扒鸡,沿袭老一辈的传统做法,味道还是那时候的好。
德州扒鸡的简单历史
元末明初的时候,德州扒鸡就已经逐渐成形,在德州的运河码头附近,经常有小贩挎着篮子在那里叫卖烧鸡。清康熙年间,有一家“贾纪烧鸡铺”,老板外出有事,走的时候交代伙计要把炉子压上火,并且把烧鸡及时取出来。但是这个伙计忘记了,第二天取出烧鸡的时候,烧鸡已经在锅里炖了一整夜了,但是尝了下香气扑鼻,肉烂而骨酥,并且还特别好卖,这就是德州扒鸡的雏形。
民国时期,德州扒鸡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当时出现了很多老字号扒鸡店,其中“德州”老字号扒鸡是最有名气的,另外还有德顺斋、盛兰斋、宝兰斋等老字号。后来到了建国初期,德州扒鸡行业进行了合作化经营,当时是由二十多位德州扒鸡的传人,共同组成了德州扒鸡联营社。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到了德州扒鸡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80年代,德州当地的扒鸡店,大大小小的开了不计其数,大到企业开的店铺,小到几人的家庭作坊,只要是有店铺的地方,就有卖德州扒鸡的。当地人是真喜欢吃自己的扒鸡,虽然说当时的物质条件不是太好,但是所谓“靠山吃山”,当地的扒鸡资源丰富,大部分人还是吃得起。并且,80年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做法上保持了原来的传统,人的精神面貌又好,做东西不偷工减料。所以那个时候的德州扒鸡,从味道上来说,是最好的一个时候。
80年代的德州扒鸡,沿袭的还是老一辈的传统做法
1,整鸡处理做造型
当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规模化养殖的肉食鸡,原材料都是从农户家收来的小公鸡,或者是没有下蛋的母鸡,重量为2斤左右,美味来源于好的食材,现在再想找到这样的鸡,已经很难了。鸡宰杀后处理干净,首先要摆好造型,鸡爪塞进鸡的肚子里,翅膀从颈部开口的地方塞进去,从嘴里出来,最后将整鸡做成一个“鸳鸯戏水”的造型。
2,给鸡上色后,入油锅炸制,设备非常简陋
无论是北方的北京烤鸭,还是南方的广式深井烧鹅,为了使后期的食材颜色上更好看,并且皮质酥嫩,前期都是要给食材上糖色的,德州扒鸡也不例外。糖色制作不复杂,用水或者油将白糖炒制到恰到好处的状态就行。上完糖色后,将整鸡放入油锅中进行炸制。80年代的条件,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体会,当时的设备都是非常简陋,就是一口大油锅,比如这两步操作,每一只鸡都是要靠师傅们纯手工操作。
3,配制香料,熬制卤水
德州扒鸡的味道,全靠卤汤,卤汤的味道,除了添加的老汤外,又全靠香料。当时的香料配方,用的都是传承了好几代人的传统配方,锅里的老卤水,最少的也是几十年的老卤水。对于老卤水,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太了解,并不是说一锅卤水原封不动地用了几十年,卤水其实是一种循环的活水,但是历经几十年,里面会有一种特殊的复合型的香味。师傅在锅里添加香料和老汤,见下图。
4,整鸡入锅卤制,时间最少要一整夜,非常辛苦
整鸡放入锅内,码放整齐,最后还要在上面放上一个铁篦子,并且用几块大石头压住。当时的做法是,大火将老汤烧开后,要改为微小火,使卤汤保持在一个微沸的状态,锅里的温度要求必须控制在90°-95°之间。上面也提到了,80年代的鸡,都是从农户那里收来的散养鸡,肉质紧实,不是现在的肉食鸡所能比的,所以卤制的时间要长很多,最少要一整夜。当时用的炉灶就是普通的炉灶,为了控制好火候,师傅们要在炉灶前忙上一整夜,确实是非常辛苦。
5,最后一步,做好的扒鸡出锅晾制
时间到,这时的扒鸡已经做好了,为了口感的紧实,还有最后一步很重要,那就是扒鸡的晾制。德州扒鸡的特点,就是非常容易骨肉脱离,所以说出锅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操作时一手用铁钩钩住扒鸡的脖子,另一手用笊篱(zhaoli)托住整鸡,然后再将它小心地置放于案板上进行晾制。这个操作手法已经沿袭了几百年,只是将最早的竹笊篱换成了铝质笊篱。
80年代的德州扒鸡,曾是铁路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起德州扒鸡,很多年龄稍长的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当年的绿皮火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80年代,正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当时很多人因为工作或者别的原因,会经常乘坐绿皮火车,而当时的火车一般在站台停靠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来买吃的东西。当时只要是火车停靠在德州站,慕名而下来的人,肯定会买上几只德州扒鸡,或者自己吃,或者带回去送给亲戚朋友,想想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下车来买德州扒鸡的人群,见下图。
几十年弹指间就过去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于当年的各种美食,还是记忆犹新的。虽然当时的物质条件不是太好,但是食材地道,做工用心,虽然可能吃得少一点,但是总能品尝出美食中的极致口味。现在想想,也确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