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发展 >> 一物一情,一言一志,诗人笔下的动物,为什
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很多诗人喜欢用动物比喻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情感,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
下面几首小诗,不妨读一读,体会一下。
一、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罗隐曾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心灰意冷,后又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这可能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原因吧。也从侧面反映了自身想和“蜂”一样为黎民社稷施展抱负迫切愿望。
罗隐在写咏物抒情诗时,总是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
二、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男神月才有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公鸡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赳赳地走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这是唐寅为自己所画的一只大公鸡所题的诗,托物言志,用通俗流畅的词语描绘了画作中那只羽毛雪白,冠顶通红的公鸡。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公鸡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泛滥的年代,公鸡就像那些昂扬斗志的人一样,从不向恶势力低头,始终保持自身的高洁淡泊。
三、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虽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深得唐太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虞世南借助蝉的形象,咏物中有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诗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四、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整首诗为读者呈现的是一幅悲壮的画面: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
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五、孤雁/后飞雁(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生活于战乱中的杜甫,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杜甫更像是一位行者,行走在苍茫大地上,品遍了世间疾苦,唯有心中那份忧国忧民的热忱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