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过年的那些老习俗您还在遵循吗一组图片带您

发布时间:2023/5/21 16:17:26   
北京手足癣专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710.html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一首国人耳熟能详的民谣,每到农历腊月就会传遍神州大地。这其中既包含着千古流传的民俗,也包含着劳动人民过年的喜悦之情。

小时候农村的年是色彩斑斓、处处充满喜庆祥和的,是到处都洋溢着浓浓年味的,是开心的,快乐的,期盼的。不单单是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更重要的是那一张张贴在门上、墙上的喜庆文化、邻里之间和睦友好的亲情,那些看在眼里绽放在脸上的幸福。

贴对联

贴对联之前通常会先用白面熬上一锅浆糊,先将对联背面抹上一层浆糊,然后一人拿着对联站在梯子或凳子上,另一个人站在一边指挥,待确定对联正正当当之后才会配合凳子上的人一起将对联按在墙上。红彤彤的对联一贴,浓浓的年味立马扑面而来。

贴门神

印象中的门神都是威风凛凛的模样,一左一右往门上一贴,两扇大门立即变得高大上起来,内心深处无形中会感觉踏实、安全。小时候曾经问过长辈门神到底是谁,得到的答复是唐朝的尉迟恭和秦叔宝。后来大了才知道,其实除了他们二位以外,还有一对更早更厉害的,叫神荼和郁垒。

挂挂钱儿

门楣上挂着的雕刻得十分精美,有点类似剪纸一样的东西在我们老家叫“挂旗儿”。这样叫了好多年,直到前不久才知道人家还有个大名,叫“过门笺”,也叫“挂钱儿”,原来这么多年我对它的称呼都是错的。不仅如此,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贴它,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

精美的挂钱儿贴窗花

小时候的窗花是五颜六色的,栩栩如生非常漂亮。贴窗花之前通常会先糊窗棂,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晴好天气,将旧的窗纸撕掉,刷上浆糊,贴上崭新的薄薄的白纸。屋子里一下就变得亮堂堂。然后才会贴窗花,贴窗花是件技术活,粘贴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否自一不小心就会弄破。

年画年画

上面的两幅年画在80、90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家家都曾经张贴过。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这两幅年画您买过吗?家里贴过吗?

贴福字

过年期间除了家家户户张贴的对联,见到最多的就是福字,有正着贴的,有倒着贴的,寓意着“福到”。

出入平安

出入平安通常张贴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自家的机动车上,一个是大门口,出门就能看到的地方。

肥猪满圈

过年了,连猪都跟着沾光,喜庆了一把。当然能够在正月里还待在猪圈里的肥猪绝对是幸运的,它又躲过了一劫。

撒年糕

没错就是撒年糕,而不是蒸年糕,这与年糕的制作方法有直接关系。将粘面先用少量开水搅拌,形成比较干散的状态,然后在蒸屉上铺上一层煮好的红豆。锅里水开后用手将拌好的干面一层层撒在红豆上。撒到一定厚度可以再铺上一些大枣……总之刚出锅的年糕黏黏糯糯,沾上糖汁或蜂蜜,非常好吃。

粘豆包

北方的粘豆包多数都是黄面的,里面包着甜甜的豆馅,刚出锅时一个个都油亮油亮的,看着就是满满的食欲。

做豆腐

做豆腐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豆子要提前一天用水浸泡。第二天泡好后就去村里的加工厂加工成白色的生豆浆,回家后在大锅上放上一个豆腐床子,将生豆浆舀到豆腐包里过滤,去除豆渣,然后开火熬煮豆浆,待豆浆成熟后倒入适量卤水,这时锅中的豆浆就神奇地变成了老豆腐形状。把它舀到铺好屉布的豆腐筛子里一压,豆腐就成型了。

蒸馒头

小时候的馒头都是用老面肥发面,面发好后用碱揉匀,做成剂子揉成馒头,上屉蒸熟。用碱是个技术活,碱面放少了蒸出来的馒头会酸酸的,一股老面肥味儿;放多了就会黄黄的,既不美观又影响口感。如果碱面恰到好处,那么蒸出来的馒头就会白白胖胖,香甜可口,十分好吃。

宰鸡

在农村,过年宰的鸡通常都是自家养的。那时候只要知道爸爸宰鸡,小朋友们就会自告奋勇去帮着爸妈捉鸡。宰鸡时爸爸会将鸡的一对翅膀踩在脚下,再拔掉鸡脖子上的几根毛,然后才拿起菜刀……有时候鸡明明已经宰完了,不动了,但一松手它立即会蹦起来,甚至还会满院子的跑,那生命力可真不是一般地强啊!

赶大集

一进腊月农村的大集就开始热闹起来,与新年有关的东西也变得多起来。赶集的人更是挨挨挤挤,热闹非凡。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长辈们去赶集,除了吃得最想要的就是花炮。临近年根,大人们通常出手都十分阔绰,花钱也不像平时一样节俭。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子女高高兴兴、欢欢乐乐过个喜庆祥和的中国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6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