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1920年代上海的服装,与众不同

发布时间:2023/4/29 13:50:12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本文乃作者玉玉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奇异遭遇

穿着逸闻由于时代的变化,服装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有时候这种变化却不是完全同步的,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服装文化里留有旧的文化痕迹。

西装虽不是民国初年才引进的,但民国却是西装很盛行的时候,这时人们不太注重西装的穿着礼仪,往往会乱穿一气,不很讲究西装的基本穿着方法,在很多场合胡乱穿着,也是一种文人打扮。据说包天笑当年就见到这样一种另类穿着的年轻人,“这个陆镜若,却有些怪状,虽然穿了一身西装,却戴了一顶土耳其帽子。那帽子是深红色的,有一缕黑缨,垂在右边。他和我谈到日本对于新剧的发展,不似我们中国的固守旧剧,一片乌烟瘴气。”

民国初期的西装

如何穿着,是个人的爱好,但在什么场合穿着怎样的衣服,却有一定之规,是一种社会习俗,如果超出人们的习惯,就会产生很怪异的感觉。文中所说的陆镜若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个日本留学生。他穿的是西装,戴的是土耳其帽子,这种不伦不类的穿着,当然令人“耳而目之”。

他却显得神气十足,表现的是一种反叛精神,另外也是由于那个时候,西装的穿着方法,并非那么严格,在外来文化如洪水一般涌集上海,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如何来消化与吸收的时候,这就出现像陆镜若那样将外国的衣服与帽子胡乱穿戴在身上的奇怪景象了。

陆镜若主演的《金色夜叉》剧照

民国前后的服装

民国前后,中国人穿着洋装,被认为是买办阶级,社会上一般的人都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帮外国人销洋货的走狗,把中国金钱送往外国去的坏人。看见菜馆中戏馆中都是他们的市面,更令人侧目。大家心中愤愤,恨不得报复他们一下。他们每夜在戏馆中看戏,还要叫局,有时更阔气,索性请包天笑走向妓女来看戏。于是戏馆主人定下一个规则来,凡是妓女坐下来,不论出局还是请来看戏,戏票都要加倍算账。而且在园内各处柱上贴着“妓女加倍”字样。好在买办们都是洋盘,多花几个钱也不在乎,钱花得越多越是显得阔气。而戏馆方面,总算对于这一班洋奴,小小地警诫了他们一下。

不料,买办们索性请洋人到中国戏园中来看戏了。洋人本来不懂什么中国戏,无非是洋奴孝敬主人罢了。戏园方面见他们变本加厉,便再来一个洋人戏票加倍,叫买办再加重一些负担。妓女、洋人戏票价钱不同,招待必须有个区别。普通观众都用白茶碗,独有妓女与洋人一律用绿茶碗,以示不同。收钱时,照茶碗算戏票。这样虽然分得清清楚楚,但引起争执的事情也还不免。

民国时期的戏院

那些从外国回来的留学生,船一到上海,往往当夜就要去看戏,不料走进戏园坐定后,送上来的也是绿茶碗一只,收起戏钱来,要加倍算账。与之理论,则回答道,“你看!明明写着:洋人加倍。”于是来者生气道,“我是洋人么?放屁!”戏园的人便说,“我们也无暇来细查谁是哪一国人。总而言之,你穿了洋装,我们就当你洋人算账,没有二话可说。”这样的争执,时常发生。

因为留学生一天多过一天,弄得天天吵之不休,戏园方面也觉得不是好办法。本来是抵制买办阶级的,现在牵连到本国留学生,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但取消这一条规定,似乎又不情愿。后来有家戏园想出一个妙法,他们把“洋人加倍”改为“洋装加倍”。遇到留学生不承认是外国人时,便对他说,“我也晓得你是中国人,我们的规定是洋装加倍,不是洋人加倍,请你不要误会。”这样一来,加倍还是加倍,那客人就不能再唠叨什么了。

戏曲剧照

不过后来留学生也有了经验,他们一到上海,要去看戏的话,便先去找亲戚朋友借一件长衫来穿,任你坐在正厅花楼,决不会再花加倍的戏票钱了。又过了一段时期,买办阶级的气焰没有开始时那么盛了,而且上海人穿洋装的又渐渐增多起来。那妓女、洋人加倍的规矩,就自动取消了。这种穿洋装,看戏要多付钱的怪事,是上海滩的新闻,但也可以发现当时上海的穿着习俗。

洋装

第一,洋装在20世纪初是特定身份的标志,与传统的服装差别甚大,表示的是与西方文化沾了边。第二,洋装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在服装上的地位,也没有被人重视,更有甚者,穿着洋装要遭遇歧视,因为那时穿洋装的人还是少数,否则就不会出现穿洋装要被多收钱的怪事。民国前后,时装戏是非常时髦的流行文化,无论是京剧,还是话剧,一律都用现代时装来进行表演。上海的京戏也在改变,夏氏兄弟排演时事新戏,根据太平天国之战改编,其剧俗名《铁公鸡》,那时号称时装戏。有个向大人(荣)红顶花翎黄马褂,出现于舞台,上海人好奇喜新,一时轰动。于是《铁公鸡》一本、二本、三本,一直编演下去。

京剧《铁公鸡》剧照

后又由夏氏兄弟,特建了新舞台,添加各种布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那个时候不仅讲中国故事的戏剧用时装进行表演,就连外国戏剧引进上海,同样用时装来表演。至年,新剧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无锡、长沙、杭州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年陆镜若去世,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谈起春柳社,不得不提李叔同,他是春柳社的最先发起人。也曾在上海南洋公学教过书,后来留学东京美术学校。留日学生发起演日本新派剧时,所主演之戏便是《茶花女》。这时候,林琴南和他的友人所译的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一书,刚出版未久,轰动了上海的文学界,几乎是人手一编。因此中国在日留学生,便选定以此故事作为剧本。

歌剧《茶花女》剧照

李叔同美丰姿,长身玉立,倜傥风流,同学推定他扮演茶花女,他很高兴。他那时还留着一抹美式的小胡子,为了扮演茶花女,竟也剃去了。茶花女是法国女子,不能穿中国或8本女子的衣服,他特地定制了几身当时最漂亮的西洋女子装服。其实这一部《茶花女》,也只演了两幕而已。

那时李叔同在戏单上的艺名,便唤作李息霜。可是他只演出过一次,就再没有第二次,而且再没有演过别的新剧。但李叔同虽不演戏,却曾经拍了许多穿了这几套漂亮女西服的照片,赠送文友。《茶花女》是法国小仲马于年创作的剧本,表现的是法国的古典悲剧,李叔同演出时,他特地还制了几身当时最漂亮的西洋女子装服。

参考资料《上海服装文化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3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