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融媒体新春走基层向着幸福生活,奔跑记

发布时间:2022/12/4 8:54:33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令人格外期待:这一年,我们将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记者近日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倾听贫困户们的新春愿景,了解他们的新年新喜,听他们讲述一个个暖心故事。

张会贤的“三份年味”

张会贤(右)与邻里一起挂灯笼、贴春联。(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曦摄)

“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赶大集;大年三十熬一宿……”鼠年新春伴着人们回家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了。在外打工刚刚归家的张会贤,收获了“三份年味”。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天一亮,张会贤便起身,归置好行囊,开始打扫院落。一年到头,打工在外,回家过个高兴年。“实在太忙,前儿个夜里才回来。这一睁眼就得寻思,去焦岱镇备点啥年货。”张会贤家住蓝田县安村镇府君寨村,会电焊,长期在省城打零工,一年落个七八千元没啥问题。今年春节娃不回家,虽然就他一人,但过年也没“糊弄”。

院落厅堂打扫完毕,张会贤捞来了梯子,从屋内衣柜上取下两只“包裹”,包裹包得严实,看不出里面是啥。得知张会贤过年是一个人在家,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也来帮忙。“这是一对儿红灯笼,帮扶单位送来的。”张会贤一边说一边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组装一米宽的大灯笼,撑起架子,捆上铁丝,悬挂在屋外两侧的房梁上,圆圆滚滚、红红火火。

挂起了灯笼,家里就添了第一份年味。村党支部书记孟恩让说,这对灯笼是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驻村工作队送来的,红红火火的年总离不开红灯笼的喜庆。

“过去,俺家是因危房致贫。”安村镇府君寨村是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脱贫攻坚对口帮扶村,村子位于秦岭北麓白鹿原东南边,由原府君寨村与东王庄村合并而成,张会贤就是东王庄村的危房改造户,老伴儿走失多年,他和儿子过去一直住在危房里,多亏了政府补助建房费5.1万元。年,起了新房。

回忆起那段紧巴的日子,张会贤说:“那时候,帮扶干部眼见着我们住进了新房,却没有钱置办家具,就找来商会捐助。你看,这屋里的大大小小全部家当都是他们送来的。”除夕夜里,张会贤要去大哥家里吃年夜饭,回家之后可以靠着软和的大沙发,在液晶屏电视机上看春晚。家中物件一应俱全,温馨舒坦,年味浓浓。

“这第三份年味,就属拿到的分红款了。”

“老张拿到的元分红,是村集体合作社草莓大棚的分红款元,加上光伏发电的元。”孟恩让说。全村参与光伏发电分红的贫困户一共有22户,参与村集体合作社分红有9户,户户都有分红拿。

挂完灯、贴了春联,张会贤寻思着要用这些钱去焦岱镇上赶个大集,买点肉,买些菜和一些年礼,除了自己吃,也要备一些走亲戚时提上。

塬还是那座塬,人还是那群人,日子却今非昔比。临走时,孟恩让对记者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驻村工作队和村集体还要办一台晚会,叫来歌舞表演队,邀请贫困户一起闹元宵,为全村人助兴。年,曙光在前。(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闫珅/文)

期待春天里花香果更甜

村民李小英在自家桃园里给家禽喂食。

临近春节,久违了的晴朗天气让寒冷的八里塬多了些明亮的色彩。在塬下的长安区塔段晓村,暖暖的阳光洒在花卉大棚上,百亩桃园静静冬藏孕育生机,浐河的粼粼微光像在歌唱。

村子里停了不少陕A牌照的小汽车,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三三两两都回家了,给平日安静的村子带来了鲜活的节日气息,有几户人家早早就挂上了鲜红的灯笼……年,来啦!

村民李增利并没有忙着置办年货,而是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到了家门口的花卉基地开始忙活,捣土、播种、育苗……这位51岁的农村汉子很珍惜自己的这份工作,因为行走不便,没有办法出去打工,一家子的生活十分困难,幸好村里有了产业扶贫项目,才让他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个花卉基地由村股份合作社利用市级扶贫资金万元入股西安唐农花卉公司建设,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14.52亩土地到基地,每亩每年可以得到元土地租赁费。与年5月记者采访时相比,基地多了许多连栋温室,温室面积也从当时的3.8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6万平方米,年基地售出种苗1.8亿株,销售总额万元。和李增利一样,塔段晓村及周边村有人在这里就了业,随着基地的发展,将惠及鸣犊街道辖区户在册贫困户。

李增利粗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和妻子每月有多元的工资收入,加上分红一年下来能挣4万哩!“快过年了,发了钱、分了红,除去给娃带的生活费,还可以添置点新家具”,李增利盘算着。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两个子女都上了大学,毕了业就有工作有收入,光景就更好了,“日子有奔头咧!”

“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基地打造成国际花卉品种试验地、区域种苗培育中心,让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农户生活得越来越好。”企业负责人高战武讲述着自己的新年愿望。

棚内洋溢着花香,鲜桃正孕育着果香。年下半年,村桃花种养殖合作社的亩桃园又打了井、配齐了灌溉设施、完成了施肥和冬剪,园子里也新铺了硬化路,三年冬藏,这个春节合作社理事长李军让松了一口气,终于到了收获的年份,可以和大家一起静等春来桃花盛开。

“盼着桃树多开花多挂果,农民多增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新年愿望。”长安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仲良憧憬着。

村子里还悄悄发生着很多可喜的变化。

55岁的村民李向府,报名参加了长安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培训,每个季度都要去集中学习一周,通过8次学习和评级考试,过年前他终于拿到了《新型农民证书》,并取得“初级职业农民”职称。

“学校给我们教授了裁剪、施肥、养护、销售等知识,非常实用,拾掇桃树再也不愁咧,再努力到中级、高级,咱也能成专家!”李向府谋划着未来,为自己的职业化道路激动不已。和他一样取得证书的同村人,还有11位。

村民李小英在桃园里养殖的鸡、鸭、鹅已经在附近小有名气,不少人闻声从外地赶来购买,鸡蛋、鹅蛋经常被抢购一空,逢年过节还需要预订。年后半年光公鸡就卖了30多只,这一项收入了将近元。这个春节最令李小英高兴的是,家里新增了人口,年儿子结了婚、女儿也成了家,一大家子人可以团团圆圆过大年。

“明年家里添丁,咱要扩大养殖!”这位质朴的农妇表达着自己新年的愿望,桃园旁简陋的屋舍和居住条件,是老两口勤奋的见证,土地总是公允地回报着耕耘的人们,桃花盛开,老两口又会有新的收入。

新硬化的桃园道路,一直可以通到老村支书李振铎的家里,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老人家,前天还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去街道买了很多年货,牛奶、蔬菜、肉食……“这平时过的日子都比以前过年好,过年更是以前不敢想的。”老人家感慨万千。

静静的浐河穿行村里,冬剪的桃枝沐浴暖阳。“桃花盛开,请你再来”,离开前,村党支部书记魏佳蓓向记者发出邀请,那时,花卉基地的花香、桃园里的果香将甜蜜地拂过塔段晓村,那一定是新时代新农村最美的景致。(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何兴龙文/图)

村民李增利开心地捧起一盆自己精心栽培养护的品种花。

咱家的扶贫牛下犊子了

新生的小牛犊害羞地躲在母牛的身后。

腊月的黄土高原,大寒过后,碧空澄澈,暖阳耀目,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寺坡村,阴面坡洼的雪还未融化,皑皑白雪覆盖在梯田上,高低错落,像一条条雪白银蛇在田埂上舞动,如丹青勾勒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张麦全的家就在坡底,场畔上的牛圈里多了一头出生才10天的小牛。这头小牛犊害羞地躲在母牛的身后吃着奶,其他两头牛看着这群熟悉的来客。小院里外一家人正忙活着:张麦全的弟妹正在修理着牛圈围栏;院子停放着一辆蓝色的农用车,弟弟张有全正在把积雪铲到车上,看到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的对口帮扶人员,张麦全热情地招呼着:“看,我们家的扶贫牛下牛犊子了!快,都来屋里坐!”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齐齐,炉子烧得通红,屋里特别暖和。

两年前,这屋子和这屋里的人可是另一番光景。

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寺坡村位于黄土高原南缘,是国家级贫困村。张麦全因为有轻微的精神疾病,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被村里认定为五保户,由其弟张有全监护。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日报总编室的党员们第一次见到他时,张麦全整个人就是沉默不语,在冬日萧条的院落里显得有些凄凉。几个小时,完全是弟弟在跟帮扶人员交流。

通过多次和兄弟俩的谈心交流,向村干部了解情况,日报总编室帮扶小组发现,张麦全弟兄劳动能力有限,产业扶贫空间较小,恰好弟弟张有全有多年养牛的经验,只是目前只有两头牛,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增收的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发展黄牛养殖进行精准帮扶成为大家共识。

年11月9日,日报总编室帮扶小组一大早赶往寺坡村,在村干部、集团驻村工作人员和张麦全亲属的带领下,和张有全一起来到牛市,用部门筹集的元爱心捐款购买了一头能繁母牛,委托帮扶对象张有全代养。报社的帮扶党员现在还记得,当农用车将那头一岁的牛犊拉回张麦全家时,憨厚的张麦全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如今,在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扶贫牛下了牛崽,张麦全、张有全兄弟也看到了希望。张有全一个劲地夸:帮扶人员能充分听取贫困户心声,考虑帮扶对象意愿,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措施,避免了走弯路,起到了良好的帮扶效果。张有全的大女儿如今在西安打工,年与富平一个小伙喜结良缘;二女儿在读初三,学习成绩还不错;张有全农闲了出去打打工,农忙了回来经营土地,家里家外安排的有条不紊。而张麦全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沉默不语,见的人多了,鼓劲的话听多了,日子感觉有了盼头,整个人都变了样。笑容也多了,话也多了。他笑着说:“上午刚从集上回来,过年了,去买了双新皮鞋。”

帮扶人员离开的时候,张有全的二女儿刚从镇上赶集归来,她买了几斤肉,几盘鞭炮,为过年做准备。大家勉励她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孩子腼腆地笑着和大家告别。

离庚子鼠年没有几天了,送大家返回的路上,张麦全、张有全兄弟俩告诉大家,计划做些好吃的,摆上三桌,春节请大哥及一大家子人聚聚。自己的牛圈也要扩大规模,在院子附近再盖上一个牛圈,争取今年打个翻身仗。

田地里的麦苗已经一拃来高,绿莹莹地呈现出勃勃生机,也传递出一种新春扑面而来的讯息,就像张麦全兄弟俩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鹏程文/图)

昔日贫困户今朝养猪大户

齐显示开心地和自己养殖的猪合影。

“今年要美美地过个年。虽然猪肉贵,但我过年杀了一头猪,除了家人吃,也送一些给亲戚朋友。”春节前夕,齐显示笑着说起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养猪大户。

从最初养殖5头猪到最多时的多头,一年天,他每天都在养猪场度过,包括过年也是。虽然辛苦,但付出有收获,年他陆续卖了多头猪,收入达40多万元。

近日,记者在鄠邑区景区管理局永兴新村见到齐显示时,他正在自家养猪场给猪喂食。前段时间刚卖了一批猪,现在剩70多头,所以他相对轻松一些。等母猪下了猪仔,他打算自己养一部分,卖一部分。

如今,齐显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没开养猪场之前,他们一家过得很艰难。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两个上学的孩子,他本人长期患慢性病,先后多次手术,因病还取掉2根肋骨,无法干重体力活,一家人一度要靠低保维持生计。

年5月,在沣京工业园管委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齐显示东挪西借凑够5万元办起了养猪场。一切从零开始,他刚开始没什么经验,在养猪过程中还死了几头母猪,这对他打击很大。为了解决齐显示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教育部门为其小女儿提供贫困助学资金,并修缮了他家房屋,同时聘请养猪专家现场给齐显示指导并传授养猪技术,他经常跟着技术员在养猪场实地学习。在养猪场资金严重不足时,驻村工作队给他购买了一吨饲料,并为其争取养殖扶持资金1.48万元,帮他渡过难关。

齐显示说:“扶贫政策这么好,还有这么多人帮我,今后我自己更得努力干,争取早日奔小康。”经过各方努力,养猪场在齐显示的起早贪黑、精心照料下,逐渐走上正轨,他家于年稳定脱贫。齐显示养猪技术越来越娴熟,平时猪有小病小灾,他都能很好处理。他不仅将自家的猪养得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养猪户处理一些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齐显示通过卖猪仔和猪肉年收入达40多万元。“是国家的好政策和扶贫干部一次次的帮忙,让我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并一步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接下来我会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也要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谈起未来生活,齐显示满是憧憬。(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高瑞文/图)

从“送羊到家”到脱贫摘帽

任德发家里的养羊规模逐渐壮大,让他们摆脱了贫困。

今年的第一场雪降落之后,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寺坡村的气温越来越低,帮扶对象任德发的儿子任虎踩着薄薄的冰雪走出山沟开始置办年货,他的脸上挂着一丝无言的喜悦,这个春节对他们全家而言不同寻常,在为期三年的帮扶之下他们终于脱贫了!

寺坡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一道道山岭像一道道皱褶将村民们隐藏在山沟沟里,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阻隔。这些年来村民相继搬出了大山,而任德发全家却因贫困没能离开山沟。虽然家有田地十余亩,但因地处偏僻加之气候无常,散落在山里的坡地根本无法发展种植业,农作物收成锐减,交通的不便更让他们无法发展其他产业,贫困像牛皮癣一样伴随着他们全家,挥之不去。

任德发一家4口人有5间土坯房,全年收入余元,人均不到元。81岁的户主任德发患风湿疾病,69岁的妻子朱全清身体状况尚可,57岁的儿子任虎患有耳疾,49岁的儿媳吴葡萄身体状况尚可。由于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农业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家庭主要成员患有各类疾病且无钱看病,为了帮助任德发全家加快脱贫步伐、尽快富起来,西安日报经营中心党支部按照“一户一法”要求与任德发家进行“一帮一”结对。

同在蓝天下,绝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就算帮扶的道路上有再多的困难,也要竭尽全力解决,让他们从贫困的泥潭里拔出腿来。自从帮扶开始,西安日报经营中心党支部发现任徳发的居家所在地草木茂盛,距离最近的河10多分钟路程,而且他们有养殖基础,年7月6日,支部与帮扶对象协商后由4名党员共同出资,为他们购买了4只山羊进行养殖,并根据任德发儿子任虎意愿,赴小丘镇购买了农药喷洒器具。

春节前夕的一场降雪给任德发所在的山里披上了薄薄的银装,河流结冰,道路湿滑,这个院子安静地矗立在沟底。他们一家的年货办得怎么样?衣服穿得暖不暖?脱贫以后还会不会返贫?带着这样的牵挂帮扶人员再次深入山区走访慰问任德发全家,寒风迎面吹来,整座大山一片荒芜,帮扶人员一行翻过一道道坎,越过一道道岭,终于来到了这个再也熟悉不过的沟底。

一见到帮扶人员,任虎高兴地说:“有了这4只羊作为基础,才得以逐渐壮大养殖规模,3年来共下了9只羊羔,但有两只羊羔死了,现在累计还有11只羊。这些羊我们一只也舍不得卖,等明年开春山变绿后还要让这些羊继续繁殖。上个月,一只母羊又下了两只羊羔。现在全家人棉衣服够穿,取暖的柴火足够,我专门跑了趟小丘镇把年货也都办齐全了。我们已经脱贫了,将来再争取从沟底搬出来。”

脱贫摘帽给任德发全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任虎见到帮扶人员去慰问他们全家,他说他打心底里高兴,还专门走出家里沿着山路迎接,曾经笼罩在他脸上的愁云渐渐散去,浮上脸庞的是久违了的微笑。

“我们被核定为贫困户后,帮扶人员就经常到我们家,跟我们就像是一家人,他们跟走亲戚一样会定期来解决问题,跟我们拉家常,解决具体困难,还给我们送来米面油等东西,我们全家都非常感动,他们一次次地帮助让我们全家人对生活有了更大的希望,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任虎说,“他们帮了我们一程,以后,我们自己还要多努力,把日子过好。”(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刘俊峰文/图)

短评

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

办年货,贴春联,挂灯笼……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正如外出务工的张会贤所感受到的那样,生活的烟火气十足,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

告别昔日贫穷的焦苦,幸福生活频频敲门。通过记者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长安区、鄠邑区、蓝田县……村民们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有真实可感的前景,更有了致富的精气神。贫穷并非宿命!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风貌,苦涩的故事画上句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愈来愈近的梦想是如此滚烫,接力奋斗的实践是这样火热。

走近这些因脱贫攻坚而改变命运的人们,是一件令人愉悦和振奋的事情。生活染上幸福的底色,来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导思想,一项项有的放矢的举措瞄准“穷根”,精准施策,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来自帮扶人员的倾情倾力付出,与贫困群众结对子,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和麻缠事,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成了亲戚,朴素的情感,流露出的是真挚的感动;更来自贫困户自身的不懈奋斗,李增利到年跟前还在花卉基地忙活,55岁的李向府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获得《新型农民证书》,齐显示通过养猪为家庭带来可观收入……他们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努力消除思想上的惰性,勇敢摆脱焦虑和困惑,让奋斗的价值得到充分兑现,存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成了享受脱贫攻坚红利的新农民。他们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等不来,而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奋斗去把握、去实现。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而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李晓莉)

编辑:安之

审核:文岳、方觉晓

◇◆◇

来源/西安日报出品/西安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4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