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北京华艺秋拍妙笔出天然齐白石潘天寿宋

发布时间:2023/3/15 15:00:25   
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中国画坛在历史的动荡起伏中更显波澜壮阔。中西方美术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中国画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和实践,同时也激活了中国画坛向多元探索的方向演化。艺术家和流派之间虽有着各不相同的理念,但他们却共同推动着中国画走向变革之路。

本季华艺国际北京秋拍“大美——中国书画珍品之夜”特呈齐白石、潘天寿、宋文治等近现代画坛巨匠杰构,以此感悟他们在中国画笔墨探索中的不同方向:白石老人在传承的道路上温和地渐进,晚年独创“衰年变法”,妙笔出天然,将对生命的理解与怜爱倾注于笔下花鸟鱼虫;潘天寿、宋文治则通过对山川自然、社会建设的写生,表现时代新风貌,启迪后人让中国画的生命力在民族文脉与现实生活的汇流愈加根深枝茂。

“二十岁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齐白石

纵观百石老人一生,山水、人物、花鸟、水族,无不涉猎,无不精道,但其名流传最为广泛的依然是大写意花鸟画家,可见花鸟题材在白石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齐白石全家福

镜心设色纸本

x34.5cm,约3.2平尺

北京华艺国际秋季拍卖会

白石老人擅画各种禽鸟动物,种类之多,在近代大写意画家中绝无仅有,“为百鸟传神”名副其实。然而生性乐观的性格,又使他的画自有一种闲适,并且多为传达美好愿望与祝福。“鸡”音似“吉”,此幅以群鸡入题,歌唱自然生命,寓意吉祥,谓为“大吉图”。此幅以公鸡与母鸡为主体,三只雏鸡则形态各异,全画更像是在表达关于“家”的一个故事,让人浮想联翩。笔墨尚简,然笔简意繁,大象希形,在寥寥数笔的勾勒中传达出许多余绪。

作品写鸡局部

此幅题款“八十八岁白石老人”,应作于年,正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一年的北京安静太平,白石老人身心舒畅,因此属款“八十八岁”的作品较多。此时也是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后的最鼎盛时期,老人画风精纯,已入化境。

值得一提的是,此幅右下角钤一方白石自用印“寻常百姓人家”。白石老人画禽鸟主要来源于观察写生,而鸡则是普通老百姓家里最常见的家禽,自然也是白石老人熟悉之物。此印既与画题相呼应,又是白石老人把身边再普通不过之物通过自己的画笔带入大雅之堂的象征。

齐白石葡萄

.5x33.5cm,约4.1平尺

出版:1.《齐白石作品珍藏卷·续》P24,湖南美术出版社,年11月。

2.《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齐白石2》P,河北教育出版社,年12月。

白石老人以葡萄题材入画并不少见,但如此幅之繁茂浓密,实为难得。葡萄是传统的绘画题材,葡萄果实堆叠繁密,象征丰产,喻为“多子”“富贵”。齐白石喜绘葡萄,不只因其自然美与吉祥寓意,更因此题材常令其怀念起星塘老屋葡萄架下的情景。

作品局部

从题款得知,本幅为老人八十四岁所画,距其“衰年变法”已十余年矣。齐白石之画,愈老愈佳,八十岁后已入化境,此一时期,其笔墨、色彩和格调皆已有新的升华,愈加自如、简洁,炉火纯青,从此作中可见一斑。画中葡萄藤缠蔓绕,果实累累,龙蛇般的穿梭或浓或淡,藤蔓以篆籀笔法为之,如行草般纵横挥写,墨渖淋漓,几串成熟饱满的葡萄以一抹淡紫没骨圈出,从叶子后直直垂下,笔致写意却又晶莹如生。层层叠叠的叶片以或枯或润的大笔画出,表现出其质感。整幅画作开有势合有度,节奏贯通,将轻与重,干与湿,疏与密等形式美的对比,巧妙的统一在画面之中,充满韵律之美。

作品细节:葡萄藤缠蔓绕,充满韵律之美

白石题画诗曰:“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又复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他以单纯、痛快、雄健与朴素为特质,在八大冷逸、昌硕热烈之外,另造平淡真趣之美,开创了一种大雅大俗的美学境界。

齐白石牵牛花

99x33cm,约2.9平尺

出版:1.《齐白石画集》图版三十七,国华书画出版社,2年11月。

2.《齐白石绘画艺术》P70,山东美术出版社,8年作12月。

“叶似青云剪,花如碧玉凌”。以牵牛花入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几乎不曾见,即使明末以大写意墨笔花卉闻名的徐渭、陈淳乃至近代的吴昌硕,其传世作品中亦不多见。自谓“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的齐白石,尽管其艺术手法几乎来自上述三家而加以发扬,却在传统的牢笼之外,别辟畦径,成为一代大师。而前人弃如草芥的牵牛花也借此进入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库,并成为齐氏艺术经典符号。

牵牛花局部

齐白石画牵牛花,或始自年结识梅兰芳,据其自述:“他家里种了不少的花木,有许多是外间不经见的。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有的开着碗般大的花朵,真是见所未见,从此我也画上了此花。”而据胡佩衡的记载,梅兰芳从齐白石学画,大概牵牛花是极为重要的“媒人”——而这种种,似乎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因此变得生动异常的原因之一。

牵牛花细节

牵牛花花头往往是向上的,茁壮茂盛,喻意蒸蒸日上,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力量感。是作构图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喇叭形的牵牛花,或灿烂盛开,或含苞待放,一圈又一圈,热烈奔放。画面既简明概括,又有笔有墨。花叶以泼墨写就,挥洒自如,尽得水法墨趣,不似而似。以青色绘花,寥寥数笔,便得神韵。牵牛花的冷艳夺目,墨叶的聚散变化,藤蔓的相互缠绕,各具姿彩,又和谐共处,蓝花墨叶交相辉映。整幅形神兼备,姿态生动,情趣盎然。

花叶细节

在齐白石的笔下,万物皆有情。他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花卉作品是他写生和生命的结晶,记录他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此帧《牵牛花》繁中有简,意趣非凡,正是其艺术理念的最佳诠释。

“名山春更丽,四壁满岩花。”——潘天寿

潘天寿雁荡山花

66x51.5cm,约3.1平尺

说明:叶浅予旧藏。叶浅予(-),原名纶绮,浙江桐庐人。善国画人物,为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与潘天寿同为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国画教学方面的负责人,二人交谊甚深。

出版:《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P-,山东美术出版社,年12月。

在现代绘画大师里,潘天寿是极为重视构图形式的,题材虽是寻常山石花草,仍可见潘氏对布局疏密虚实之间的巧思,此幅《雁荡山花图》即为典型之作。潘天寿对雁荡山情有独钟,曾多次前往游历,不仅创作了许多诗歌咏唱雁荡山的壮美,更有多幅作品以展现雁荡奇绝,雄浑壮阔的雁荡山石与山花,雄强与婀娜的融合甚是动人。此幅《雁荡山花图》描绘了山涧一角,展现了一个蓬勃烂漫的小天地,透露出一种清新俊逸的诗意,正如潘氏所赋之诗“名山春更丽,四壁满岩花”。

左右滑动欣赏史国良题跋

根据史国良先生题跋可知,此作原为潘天寿先生为美院师生示范之作,但先生对构图不甚满意,原想废弃,却因叶浅予先生喜爱画中山花,先生便精心裁去了多余部分,独留精彩的山花部分赠与他。叶氏对此画十分珍爱,不仅常挂于家中,更将此中国画授课时的范例。盛开的山花与沿石头边缘分布的苔点,将山石分割成错落有致的两组,再杂以疏疏密密的野草,画面整体而又丰富生动,尤其突出画中盛开的山花,可谓匠心独运,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画面带入感极强。对于这种取山水一角、一涧、一截的形式,潘天寿本人自谦为如同写“短篇小说”。

远观此作,可见纵横交错的墨色,清新苍秀的构图,让人感到趣韵无穷。自山石间生长的野花野草展现出一股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画面中的两株山花尤为醒目,花叶外形浓墨勾勒清晰可见,石青重彩设色,再以淡红点染花瓣,古艳中见奇崛。山石则遵循“湿笔取韵,枯笔取势”的用墨原则,有别于他人常用皴擦构建肌理的方式,改以赭色平涂,更能突出线条的刚劲古拙,如纤薄的纸张承载了山石的千钧重量和坚硬质地,流露出潘氏艺术特有的刚毅气息,实为磅礴力量感与现代结构美的完美体现。

“生活与技法是手心手背,两者不可或缺。”——宋文治

宋文治山川巨变

年作

xcm,约20.3平尺

宋文治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博采众长,秀润中见苍茫,富有时代面貌,亦能自成风格。他以“四王”的浅绛画法为根基,进行了中国画创新性的思考,创造了既源于传统又区别于传统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影响至深。黄苗子曾评价道:“宋文治兄的画,饮誉海内外。他从清初娄东派入门,其后追随吴湖帆先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由这一阶段,进入了同傅抱石先生等探索国画写生道路、走万里路、深入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

请横屏欣赏全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传统中国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回到了创新与发展的正常轨道。宋文治此时也进入江苏国画院,成为一名画师。此幅《山川巨变》为年所作,是他与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游历二万三千里写生后,画风突变的代表作。画中呈现出苍沉、隽秀的艺术风格。《山川巨变》的初稿创作于年,次年再作二稿,是为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山河新貌画展"而作,并发表于《人民日报》。

是幅表现了新中国初期昂扬的时代精神,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热情高涨的进行祖国建设,几年间已将原本荒凉的山川河流一变为欣欣向荣、繁荣建设的景象。整幅画面气势恢宏,层次分明、远近有序、主题鲜明。无论从题材立意还是从画风特点上看,宋文治先生以其《山川巨变》,在同时代、同题材的创作中突颖而出,获得了他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同时,那种表现重大建设工程的创作方法,也积淀为新中国美术的传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