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资治通鉴职场经关于孟尝君鸡鸣狗盗

发布时间:2023/1/30 19:41:37   
治白癫疯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1   继续说孟尝君。   话说,在不断的运作之后,孟尝君田文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传出齐国,传到了那个时代最有权力的男人——秦王的耳朵里。   秦王认为,既然孟尝君这么有才,那么就理应为秦国服务。于是,他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交换孟尝君来秦国。既然秦王如此有诚意,孟尝君也不好不给秦王面子。   孟尝君于是西入秦。秦王待孟尝君不薄,一步到位,任命他担任秦国的国相。   但孟尝君马上就迎来了他的麻烦与危机。   你想想,一个齐国人,在秦国没有一点根基,空降担任国相,凌驾于秦国一众权贵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离间与中伤就只是早晚的问题。   很快,有人向秦王进言:孟尝君做了秦国的国相,他肯定凡事都想着齐国,这样一来,秦国就危险啦。   秦王的处理结果是罢免了孟尝君,不仅如此,他还软禁了孟尝君,欲杀之。2   一个齐国人,做了秦国的国相,会不会出卖秦国的利益?对于这个问题,相信秦王在任命孟尝君为相时就考虑过,但他此时为什么还要罢免孟尝君呢?   原因并不在于他不相信孟尝君,而是他让一个远道而来、毫无根基的山东人担任国相,这无法让秦国上下接受信服。   对此,《资治通鉴》中只是轻飘飘的五个字“或谓秦王曰”——有人对秦王说。但可以想象,事情绝不是如此简单,相信这五个字的背后必然是秦国利益集团的巨大不满与不择手段的离间中伤。   而秦王之所以准备杀孟尝君,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为了平息秦国权贵的不满;二是孟尝君这么有才,既然不能被秦国所用,那就也不能被其他国家所用。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为孟尝君喊冤:并不是孟尝君不愿意为秦国所用,而是秦国不用啊;而且,以孟尝君的人品,绝对可以做到对齐国不闻不问,在必要的时候,他也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对齐国捅刀子。   但一入权力场,就身不由己。重要的不是你想怎么做,而是别人认为你会怎么做。   所以孟尝君危矣。3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鸡鸣狗盗。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孟尝君为了自救,他想到了贿赂秦王宠爱的幸姬。幸姬的要求是孟尝君将一件名贵的狐白裘送给她。但孟尝君已将狐白裘献给了秦王,并被秦王藏在仓库中。   正好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打狗洞盗窃的专业人士。于是这位专业人士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盗出狐白裘。   幸姬得到狐白裘后,对着秦王一番枕边风猛吹,秦王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立马动身离开秦国。但秦王又后悔放了孟尝君,派人追赶。   孟尝君一行人走到秦国边关。秦律规定,只有听到公鸡打鸣,才会开关放人。   此时天色尚早,离开关还有一段时间。后有追兵,孟尝君又一次陷入危机。正好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位擅长学公鸡打鸣的专业人士。这位专业人士便学公鸡打鸣,一时之间,关口两侧的家鸡野鸡也纷纷打鸣响应。   守卫关口的兵士听到鸡鸣声就开关放人,孟尝君因此逃脱了追捕。4   实际上,如果细究起来,鸡鸣狗盗这个故事颇有些荒诞与滑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既然狐白裘已经献予秦王,那么秦王宠爱的女人为什么不直接向秦王索要,而由孟尝君派门客盗出?   再比如,难道秦国守关的兵士如此低能,明明天色尚早、时间不对,只要公鸡打鸣就能开关放人?   总之,这个故事充满了我们熟悉的民间段子式的味道。   不过,我们暂且忽略这个故事中的不合理与荒诞。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有意义的不是鸡鸣狗盗是不是真的,而是其他人是如何看这个故事的。   宋代著名的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他在文中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孟尝君算不上擅长笼络人才。如果真的擅长笼络人才,以齐国的国力,如果有一个真正的人才,就足以让秦国臣服,哪里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徒?   在王安石看来,鸡鸣狗盗并没有表现出孟尝君“得士”长处,恰恰相反,反而证明孟尝君“得士”的虚伪。5   王安石的道理对不对,好不好?   很好,很对,也很完美。但是,正因其太好太对太完美,甚至有些理想化,也就越需要警惕。   为什么?因为完美的东西总是具有致命的诱惑力,理想的东西则会产生极强的道德感召力。我们一旦沉湎于完美的东西,过分追逐理想化的状态,可能就很难接受不那么完美或者不那么理想的东西。   久而久之,结果我们就会丧失一种很重要的东西——现实感。   所谓现实感,就是接受、理解现实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现实往往不是完美的,人性总是有弱点,现实的存在也总是有缺陷,所以,对现实,我们其实是需要一点同情之理解的,我们需要去理解人性的卑劣与弱点,我们需要在试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万物的缝隙,而不能太过于求全责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接受、理解现实的能力。   同理,因为人性有弱点、现实有缝隙,所以现实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存在理想的解决方案很难做到一步到位、一揽子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手段很多时候也无法保证在道德上毫无瑕疵。需要从切实可行的小处、地处入手,虽然手段不甚高明、不甚磊落,但反而能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实感。6   如果丧失现实感会发生什么?有三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会成为愤世嫉俗者。对现实幻灭,看不惯现实中的一切,这就是愤世嫉俗者。   第二种结果,会成为卫道士。如果说愤世嫉俗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卫道士就会将这种观念转化为行动。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让现实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会让我们讨厌。但我觉得,他们其实值得我们理解与呵护。   因为执着本来也是人性的一点,甚至是人性中最固执、最无法克服的。所以佛教念念不忘的就是“破执”——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外物、执着于某种观念。既然我们号称要理解现实、理解人性,那就从理解人性中的执着开始。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无论在任何时代,追求完美、守护理想总是一种可敬的品质。虽然这种品质曾经给,将来也仍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7   我想说的是第三种结果——会丧失行动力。这关乎我们自身。   如果我们总是向往完美与理想,总是期待完美的解决方案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用理想中存在的完美来拒绝现实的可行。   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屑采用;不是完美的东西,我们不屑追求;不是完美的结果,我们不屑承认。   如果我写不出在我看来完美的文章,我就宁可不写;如果我得不到在我看来理想的爱人,那么就宁可不去追寻爱;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兼备,那我就宁可不去做。   于是,我们总是在原地等待,等待理想中最合适的时机,而永远不迈出哪怕小小的一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挑拣,而永远无法做出选择;我们总是在想象什么是完美,而不去动手创造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东西。   就此,岁月被蹉跎,我们终将一事无成。   所谓追求完美,只不过是懒惰与拖延的托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