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图片 >> 黄胄大师笔下的鸡,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给
近来因疫情之故,宅在家里画虎、画鸡,寓情于物,祈求虎虎生威、大吉大利。为画鸡,在查阅资料时,从网上看到几幅黄胄先生以前的大作,十分精彩,便下载下来细细揣摩。
黄胄《大吉图》这幅《大吉图》是黄胄先生年初春画的作品,仍然是他熟悉的新疆生活。一个美丽的新疆少数民族少女站在画面主要位置,双手抱在胸前,双腿微微叉开,一根赶鸡的木棍杵在地上,显得十分喜悦,浑身上下透出青春的活力;一大群健康雄壮的鸡围在她的周围,有公鸡,有母鸡,颜色有黑、白、黄、麻、灰,火红的鸡冠将少女美丽的脸庞衬托得越显靓丽;一枝桃花含苞怒放,揭示着春天的到来;整个画面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欣赏之余,不由得使人对黄胄先生奇思巧构的精湛画艺而拍案叫绝!
黄胄《大吉图》局部一、黄胄为什么喜欢画鸡?
黄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年出生在河北蠡县,原名梁淦堂,字映斋,早年师从韩乐然、赵望云学画;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
黄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它与“龙文化”、“虎文化”相比,似乎没有磅礴震撼、妙如惊鸿的气势,但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更具体实际,更朴实无华。
鸡在生肖文化中,排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十位,若要从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上讲,首位非鸡莫属。它能报晓,“敢鸣天下第一声”。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它每天的第一声啼鸣,对生活在农耕时代的先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赢得不少赞誉,“夜烛”、“司晨鸟”、“长鸣都尉”都是它的别称。
在古先民的眼中,鸡不但打鸣报时,而且是避邪除污的象征。在古人眼中,一切妖魔鬼怪都是在黑夜做坏事,鸡一叫天就亮了,妖魔鬼怪就会吓得躲藏起来。《艺文类聚·鸟部》中写道:“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说鸡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怕鸡。
汉画像石中的鸡纹图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这则记载是告诉人们,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在纸上画只鸡,贴在门上,并把苇索悬挂在画的鸡上,两边竖桃符,据说这样各种鬼怪都会害怕,进不了家门,以保佑家人平安。
我国古老的《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是对贤淑妃子听见鸡鸣,劝君王早朝理政的赞誉。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这里说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以上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鸡是一种吉祥之物,使尔自省,催人自新。所以过年的时候,人们都祈盼这种吉祥之鸟能飞到自己门前;等不到它的到来便刻木或金铸成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鸡”谐音“吉”,寓意大吉大利。
古代泥塑鸡雕塑黄胄先生知识渊博,自然对生肖文化、鸡文化记载中的民俗典故、诗词曲文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所以他爱鸡、养鸡、画鸡。我认为黄胄画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缘于他对生活的感情。他说:“其实艺术这东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东西,如果无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没有感受,只为讨人喜欢,创作出的东西早晚要被历史所淘汰。”是的,对生活有感情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才能打动读者。黄胄笔下的《大吉图》之所以有生命力,因其作品统统从黄胄热爱生活的情感中流淌出来,折射出一个炎黄子孙的赤子情怀。
写到这里,我想起黄胄先生人生中的一个小故事,那是在他14岁的时候:原名梁淦堂的黄胄,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体育比赛中获得一面锦旗,上写“炎黄之胄”。他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便去请教语文老师,经老师讲解后,便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黄胄”。由此可见,少年时的黄胄,便立下鸿鹄之志,树立家国情怀。黄胄先生的家国情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热忱,而是其一生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爱,这种爱是大爱,所以他的作品总是那么大气磅礴、震人心魄!
二、黄胄画鸡有何独到之处?
《大吉图》是黄胄先生一生喜画的题材,他画《大吉图》有时以人物为主,有时以鸡群为主,视作品的立意而定。下面这幅《大吉图》就是以鸡群为主,画面描绘了六只鸡,象征“六六大顺”。二雄四雌,一红一黑、四白,按散点透视由下而上排列;右下角落款,将空间留在左角上,构图饱满、错落有致。
黄胄《大吉图》.5cmX67.5cm画法上,他笔蘸浓淡墨,按顺序从最下边的一只公鸡画起,以他惯用的速写笔法,勾出鸡的头、颈、背腹、胸、腿和翅尾,最后画脚趾;画时线条和块面结合,连勾带擦,时徐时疾,快慢得当、浓淡相宜,生动准确地画出雄鸡的形体。第一只勾完后接着勾第二只,第二只画的是一只母鸡,为了与第一只拉开距离,黄胄先生把这只母鸡处理成黑色,以点厾法完成;他以笔尖勾出鸡的嘴眼、鸡冠,趁势将笔变成侧锋横卧,像写行书大字一样把鸡的颈、腹、腿、尾的结构画出来,用笔潇洒利爽,用墨酣畅淋漓;第三只,他画成大红公鸡,鸡的头、颈、背仍然用勾线的办法,尾部羽毛用浓墨直接画出。从第一只鸡到第三只鸡,各有各的画法,统一中求变化,避免了用笔用墨上的呆板涩滞。接着他以笔上所余淡墨,在三只鸡的空余处勾出三只白色的母鸡,相互穿插,疏密得当,两只侧面,一只背面;背面一只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外,使人产生联想,给人一种画中有鸡,画外亦有鸡的感觉。写到此处,我深深佩服黄胄先生在立意构图上的高明,大家就是大家,笔下的一切,都是千锤百炼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黄胄《大吉图》局部整幅作品的大体形态出来之后,黄胄先生才开始上色。他以大笔蘸朱砂,笔尖蘸少许洋红画鸡冠,并且一次画成、处处见笔,没有丝毫含糊。前面鸡的鸡冠画得厚重,远处的相对画得轻淡。大红公鸡身上的羽毛他并不是用红色画,这样颜色会显得火气过重而不雅,他用的是赭石,既有红色效果,又能显出水墨画的笔情墨韵,真是妙不可言!最后他用赭石加墨,淡淡地对画面进行调整,在白鸡的身上及暗处稍加渲染,整幅作品的体积感及厚重感全都被烘托出来。整个画面明快、用笔老辣、墨色苍润、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画风朴实、寓意深邃,堪称其《大吉图》中的精品!
黄胄《大吉图》作品黄胄《大吉图》作品黄胄《大吉图》作品三、黄胄的《大吉图》给人的艺术享受及创作上的启迪
黄胄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以鸡为素材的《大吉图》,有描写新疆少数民族的,也有描写贵州少数民族的;有描写西北少数民族的,也有描写闽南少数民族的,总之,东西南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都是他创作的源泉,都是他歌颂的对象。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幅《大吉图》,是以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为素材,而下面这幅《大吉图》则是描写闽南农村养鸡的生活场景。一个农村青年妇女正携着竹筐给鸡群喂食,在她脚下十几只鸡正在啄食地上的食物,异常生动。画中一股纯朴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使人倍感亲切。
黄胄《大吉图》年作82.3cmX51.5cm这幅作品独到的地方,是黄胄先生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年轻妇女的面容形象,而是选择妇女喂鸡的一个瞬间背影,动态十分优美,令人难以忘怀。黄胄先生经常说:“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画也慢慢变颜色。”这幅《大吉图》便是他这一论述的最佳体现,同时进一步地证明,艺术家要创作好作品,生活的积累是一条必由之路,不可有丝毫懈怠,没有生活就不可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
这幅《大吉图》除了构图上的独到之处,其画法同样有着独到的地方。它不像黄胄先生的其他作品,从纷乱的线条中寻求肯定的线性,而是采用直接阔笔大写的办法,挥写出人物的背部与前臂、腿部的关系,然后顺势勾写出人物准确的形体特征,下笔精准,十分肯定。仅此一点,我们便可看出黄胄先生在速写上所下的功夫,这种深厚的功力,决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能获得的,其笔法灵动、墨韵苍润,造型准确、体态健美,浓中有淡、疏中有密,绝妙无比。在年轻妇女的头部,黄胄先生以块面与线相结合,画出头顶、发髻、耳饰及插花,脸的侧面,其仅仅轻轻一笔写出,既准确又生动。
局部这幅《大吉图》应该是黄胄先生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此构图,他先后画了很多幅。这种现象在黄胄一生的创作中很少出现,由此可见此作品艺术的精妙之处非比寻常,的确值得深入研究揣摩。不过同一构图在黄胄的笔下,每一幅有每一幅的格调,每一幅有每一幅的韵味,这是其他画家所做不到的。
黄胄《大吉图》作品黄胄《大吉图》作品黄胄《大吉图》作品黄胄先生的《大吉图》十分注重造型,无论是人物还是鸡群,都画得非常准确生动。他的作品一扫中国画中旧的陋习,他学习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主张画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所以他笔下的作品,总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