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图片 >> 一部值得享受的主旋律精品影片十八洞
主旋律电影是用来受教育的,而不是用来享受的,这是一般的观众心理。带着这种心理,我观看了新片《十八洞村》,却得着了出乎意料的享受,因此要来说说它的值得享受之处。
如诗如画的风景令人心跳。青山绿水、弥漫山间的薄雾、金黄的梯田、旋转在盘山公路上的黄色小车、飘浮云间的矮寨大桥,铺天盖地的强烈的色彩击中你的眼球,美得你目眩心跳,甚至有点小紧张,担心它会破碎、担心它是虚幻。影片从头至尾展示的湘西山村,镜头语言阔大、丰满、绚丽,却又干净、静穆,你仿佛遭遇了世外桃源,仿佛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世界,仿佛观看的是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你能够感觉到导演展示美景的故意,然而你并不觉得他多事、饶舌,因为确实美,你沉醉不暇,不怪他。当然影片并不仅仅带你欣赏美景,它还要带你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带你去感动。如果单纯是欣赏美景,你醒来后就会知道这种美好只适合偶尔的自驾游,或者坐在影院里欣赏。因为风景后面还是贫困,那山不是你能日日爬的,那梯田不是你能耕种的,那烟熏火燎的灶屋、那油烟浸硬的木椅恐怕你也坐不下。
淳朴自然的习俗令人向往。村中的水井盖上有一只菜碗,过往的行人都要驻足喝上一碗沁甜的山泉。不知为什么,总觉得那应该是一把竹勺,然而却换成了菜碗。包谷烧是每天离不得的,有喜事要喝,伤心时要喝,劳动要喝,休息时也要整一碗。寂静的山村之夜,突然传来啊啊啊的苗歌,那是口不能言的杨英连,因为想念外出打工的女子,坐在门坎上举着塑料鼓桶给自己灌包谷烧,灌得他发不出声却要唱歌,边灌边老泪纵横。看上好的树材,可以做屋梁的那种,可以不经主人同意伐去,然而礼性不能少,一瓶洒、一块红布包裹几张钞票,就放在树根那儿。这是砍屋梁的习俗。苗家人谈恋爱、娶婆娘是从赶场踩脚根开始的,看上中意的姑娘就去踩一脚(不是长沙人招呼公交司机的“踩一脚”),女儿家要是不反感,就会跟你走,一路手牵手,就是谈爱开始了。在村公路开通庆典上,杨懒踩了一个俏女子的脚,也许他已经走上“桃花运”了罢。这些习俗与十八洞这个偏僻的苗家山寨是那么切合,自然、朴厚、合理,有点原始,有点野性,但并不落后、野蛮。
大爱人性、大美人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影片的主人公,退伍军人杨英俊,身躯高大如山梁,性情深沉而又刚烈、倔强。他是见过世面的,当过飞机修理师,本来退伍时可以去当石油工人,然而那时刚好实行包产到户,他爱土地,就回家种地了。他本本份份种了几十年,除了自家三亩田,还为村民种了七亩多田,却种成了贫困户。他不能面对“贫困户”这个帽子,觉得是一种耻辱,会被战友耻笑,还拖了国家后腿。他在村里、本族里都是说得起话的,那些堂兄弟对他有几分尊重、几分畏惧。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杨家班班长,他带领杨家兄弟与贫困干了一仗,上演了一回当代“愚公移山”,填土造田,改造尾矿,解决了地少人多的矛盾。他既改变了自己的境遇,更改变了杨懒、杨三金的精神面貌,让他们长了精气神,当回了“农民的样子”。他为杨英连找回了女儿女婿,化解了苏家和全村的世仇。杨英俊不仅是一个精准脱贫的典型,是世世代代中国农民的典型,更是当代农民的典型。这是一个硬汉,他身上流淌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基因,他的心里如一盆火种,只要扶贫队员来点上,他就能燃烧自己,并且点燃他人。影片中,不仅仅在主人公身上,在他温婉贤良而又坚忍的妻子麻妹身上,在薇薇身上,甚至杨懒身上,我们都能感受到不屈的人性、善良的人情,感受到人间温暖和大爱。小南瓜这个脑残儿人物的设置,既是为了解释杨英俊一家致贫的原因,更是为了表现爱的主题。麻妹一句台词:“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这句台词重复了三遍,简单却不容易,像摇篮曲,更是爱的誓言。麻妹在薇薇家做酸菜时,小南瓜一转眼失踪了,麻妹在石级上奔跑的镜头,扣人心弦,甚至比村民们最终从悬崖边儿救下小南瓜更动人,因为那个镜头毕竟有几分戏剧化手法。又说回村民习俗,就是“喝绝交酒”,是村民解决大矛盾的办法,影片中虚写了一回,实写了回,实写的一回极富仪式感。这种习俗看起来有点野蛮落后,其实是通过这种形式让人在道义与利益之间作出抉择,其间正蕴含着朴实和人性人情。
讲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讲更重要。追求唯美、展现人性深处可以说是潇影的一个重要传统,从《那山那人那狗》开始,这个传统一直在延续。对于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这个“精准扶贫”的代名词,影片在人们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熟知背景的情况下,讲出了新的故事,进行了精美的艺术表达,殊为难能。影片透过杨英俊这个主人公,呈现出一种雄强而又优美的风格。如果说杨英俊与自然环境的美、与麻妹的柔美之间形成一种对比与互补,那么,那个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打鸣)而只是走来走出的漂亮大公鸡,则与杨英俊形成一种性格的映衬和同构,它是雄强、不屈甚至高傲的力量感的强征。轻度的幽默也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汽车)背过去”“我被识别了(为贫困户)”“你自封为班长,为什么不封个连长当当”“不能再多说了,这是国家机密”,冲口而出或娓娓道来,却平添轻松、欢愉。
我们第一次看到片名,可能会怀疑这是一部纪录片。然而编剧、导演和创作团队恰恰在似乎不可能表达出新意的地方讲出了一个不俗的故事。影片的主题极富张力,在“扶贫脱贫”“改变”这个总主题下,对于人与土地、自然与人性、传统与现代、出乡与回乡这些矛盾的深度挖掘,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影片没有落入扶贫队员的故事俗套,然而又没有离开扶贫队员,他们中有逃离,更有坚守,扶贫队员启发、支持这些外生因素与杨英俊们改变贫困现状的内生性能动因素相结合,才推动了改变的发生。
在看似不可能处书写奇迹。这是地道的中国故事,也是经典的中国表达。影片的成功应归因于一干创作者深入生活、用心用情体验和艰苦的提炼。生活永远为有勇气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开辟道路、提供舞台,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十八洞村》既可以用来受教育,也可以用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