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莫泊桑巴蒂斯特太太百年前的法国素媛,

发布时间:2023/1/21 3:54:30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没有伙伴,孤孤单单,慢慢地长大;几乎没有被大人亲吻过,或许他们害怕触碰她的额头会弄脏嘴唇吧。在全城人的心目中,她成了一种妖魔,一种怪物。所有人见到她都躲得远远的,仿佛这孩子身上有一种传染病,谁挨近她就会传给谁似的。-----莫泊桑《巴蒂斯特太太》

《巴蒂斯特太太》是莫泊桑的一个短篇小说,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在她十一岁的时候被一个仆人玷污了,于是终身带着耻辱,提心吊胆的活着。虽然遇到了那个愿意照顾她的男人,但是最终还是承受不住他人的嘲笑和自己不堪的往事而付出了生命。

或许她曾经以为自己会将这件事淡忘,只是她忽略了人们渗透进骨子里的劣根性以及那把束缚在她身上的枷锁,在她死后也依然成为了他人的谈资。

01从“人格发展理论”解读“巴蒂斯特太太”的悲剧使然

巴蒂斯特太太的丈夫并不叫巴蒂斯特,这是那个毁掉她一生的男仆的姓。她是小丰塔内尔,是本地富商丰塔内尔先生的女儿。自从十一岁被男仆玷污后,小丰塔内尔对于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就是畸形儿。

每天下午,小朋友们在林荫道上玩得正起劲儿的时候,这个小可怜只能孤零零地挨着她的女佣站着,神情忧郁地看着。有时她实在忍不住想要加入这些孩子,就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偷偷混进孩子们当中,仿佛在怀疑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

然而这时,那些母亲、保姆以及什么姑姑阿姨们全从长凳上冲上来,抓住由她们照看的小姑娘的手心急火燎地给拽走。于是,林荫道上又只剩下小丰塔内尔一个人,她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这样,她跑向自己的保姆,把脸埋在她的围裙里,呜呜地抽泣。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而“危机”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而十一岁这个阶段“危机”解决失败后形成的品质就是自卑和无价值感。

基于此,十一岁的小丰塔内尔在本该学习和玩耍的年龄受尽了周遭的偏见和排挤,她虽然不知所措,但是在她的内心自己也已经埋下了自己没有资格和大家一起玩耍的种子,与此同时,那些被拉开的孩子的心里也埋下了“这是个怪物,我们不能和她玩”的种子。这两颗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并且愈演愈烈。

果然,长大后,情况变得更糟了。年轻的姑娘们像躲鼠疫似的离她远远地。她甚至没有权利在结婚的时候佩戴那朵象征贞洁的橙色花冠。她每次上街,家庭女教师都不离左右,似乎要时刻看着她,唯恐她又遭遇什么可怕的事。

她走在路上时,总感觉那种隐秘的羞耻感压在她身上,让她不敢抬起眼睛。别的姑娘并不像大人们认为的那样单纯,他们阴险地窥视她,头碰头地说她坏话,暗地里冷笑,若是偶尔被她回一眼,便又会一齐装着没事儿似的马上转过头去。

大家几乎从不与她打招呼,只偶尔有一些男人会向她脱帽致意,母亲们都假装看不见她。几个小痞子管她叫“巴蒂斯特太太”。显然,对于长大后面对的“危机”,小丰塔内尔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伴随自卑和被排挤,她变得孤独寂寞更是痛苦不堪。

没有人了解她内心深处默默忍受的痛苦,因为她从来不说不笑。就算是父母,在她面前也很自在,仿佛是为了某个无可挽回的错误而无休止的耿耿于怀。显然父母在他们所经历的那个人生阶段,也没有处理好关于“家庭”带来的危机,用逃避和自责来安慰自己却忘记了对于女儿本该有的责任和安抚。

丰塔内尔夫妇对待女儿的态度,就如同对待刚刚被放出来的罪犯儿子。正儿八经的人是不情愿与刚被放出来的苦刑犯握手的,哪怕这苦刑犯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是吗?父母的态度,也让小丰塔内尔内心对自己更加充满怀疑,仿佛错的就是自己。

小丰塔内尔是个美人,脸蛋白净,身材苗条,在外亭亭玉立,男人说如果没有出了那档子事,谁都愿意娶她。没有友情,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亲情,很难想象这个姑娘承受着多大的痛苦。

不过,十八个月以前,新上任了一位省长,带来了自己的私人秘书,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小伙子,听说以前在拉丁区待过。他对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有人告诉他曾经发生的事情,他听了却回答:“好。这恰好是对未来安稳的一种保障。我宁愿此事发生在从前,而不是以后。若拥有这样的妻子,我倒是能睡得踏实些。”

这是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并且有自己思想的年轻人,他没有随波逐流地给小丰塔内尔贴上“耻辱”的标签,而是以不同的角度来对待和看待这件让大家“为耻”的事情,显然,这个来自学府云集,思想进步的拉丁区的年轻人是小丰塔内尔的救赎。

他动真格儿地追求她,向她求婚,最终娶她为妻。之后,他大着胆子带着新娘去邻居家拜访。有几个人回访了他们,也有人回避。后来,人们也就逐渐淡忘了那事,而她也在人群中有了一席之地。

她像仰慕神明一样仰慕自己的丈夫。是丈夫给了她名誉,是丈夫让她重新被大家接受,是丈夫冲破舆论,蔑视所有的侮辱,征服了这一切,总之,是丈夫做出了少有的男子能做到的勇敢行为,因此,她对他的爱是既矢志不渝,而又敏感不安的。

年少时的自卑和不被认可注定会伴随着她一辈子,好在丈夫让她感受到了爱,拥有了爱人的能力。同时丈夫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周围人的看法,也似乎让大家的思想都发生了改变。

后来,小丰塔内尔怀孕了,消息传了开来,即便那些最顾念旧恶的人士也向她敞开大门,仿佛怀孕这件事一下子把她过去的污点洗刷清白,虽然听起来很可笑,但事实确实如此。

情况变得越来越好,直到主保瞻礼的那天,这是基督教的一种庆祝仪式。省长被幕僚和官员们簇拥着主持合唱比赛,演说完毕之后,私人秘书保罗·阿莫,也就是小丰塔内尔的丈夫,开始给每一位获奖者颁奖。

全区的夫人们都在看台上,轮到莫尔米戎镇合唱团的领唱上台领奖了,这个合唱团只得到了二等奖,当秘书先生把奖牌颁授给这个人的时候,他接过奖牌扔到了秘书脸上,并且叫嚣:“把这臭奖牌颁给巴蒂斯特吧。你还欠他一个一等奖奖牌!就像你欠我一样!”

当时在场的有一大堆市民,许多人只管哈哈大笑。市民们不懂慈悲心,也不管什么分寸不分寸,所有人的目光立即对准了可怜的小丰塔内尔。

小丰塔内尔像疯了一样,站起来,倒在座位上,又站起来,又倒在座位上,再次站起来,依然倒在座位上。她是想赶快逃走,而后又明白自己无法穿越周围的人群。

原来那颗隐藏在他人内心的邪恶却自始至终地存在着。并且随着周围人的影响不断扩散,不断影响着更多的人。

人群中有一个声音叫喊:“嗨!巴蒂斯特太太!”随后响起一阵哄闹声,有开心的,有愤怒的,一群人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开始一遍又一遍高喊着这个称呼,踮起脚尖争看那可怜女人的反应,有的丈夫甚至用胳膊把妻子托举起来,好让她们瞧个痛快,还有人在四处打听:“哪一个?是穿蓝色衣服的那个吗?”小孩子们学公鸡打鸣,哄笑声此起彼伏。

她喘着粗气,僵直在椅子上,仿佛供市民们观赏,她无法逃离,甚至没法捂住自己的脸。她不停地颤抖着,样子让人心碎。阿莫现实掐住了那个无礼人的脖子,颁奖仪式在混乱中中断了。

当曾经的不堪再次重现,她看不到希望和善意,她又回到了起点,甚至是跌落进了更可怕的“深渊”,无法自拔!

一个小时后,阿莫夫妇踏上了回家的路,女人没再说过话,浑身上下一直打着哆嗦,突然她跨过桥上的栏杆,没等她丈夫来挽救,便一头扎进了河里,人们花了两个小时才把她捞上来,她已经死了。

小丰塔内尔的结局是早已注定的,她的一生就是对人性的写照,是悲剧的,或许她早已失去了对生的渴望,但是因为宗教和信仰,不允许她放弃自己的生命,她只能如“行尸走肉”般负重活着。

可是阿莫先生的出现,让她从“地狱”中解脱出来,这个男人,让卑微不堪的她有机会证明自己也可以像普通人那样抬首在人群中。她终于在对的人生阶段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果,她学会了爱,也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善意,可她终究还是高估了人性。

02在被愚昧和传统禁锢的乌合之众下,唯有自己得以成全自己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巴蒂斯特太太》发表于年,19世纪可以说是法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革命此起彼伏,政权更是更迭频繁。

当时的法国知识分子们都拿起笔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他们将现实社会的丑恶呈现在作品中,来批判现实以及向往未来。莫泊桑就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之一。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写道,人类的女性祖先夏娃就是上帝从人类男性祖先亚当身体上抽出的一根肋骨。而被逐出伊甸园也是因为夏娃经不起诱惑,当时有人把她称为这是原罪的祸首。

这种从属关系和“女性原罪论”,一直束缚着女性,加上当时社会的不公以及女性贞洁至上的理论,小丰塔内尔和众多女性一样,是被贬抑和压迫的对象。

莫泊桑在小说中描写:在这无耻的兽行暴露时,她被那个可恶的混蛋璀璨的差点死掉。后来,在一场骇人听闻的诉讼中,人们才发现,可怜的女孩受尽了折磨,三个月来,她一直是那个下流胚无耻行径的牺牲品。可是作为受害者的她带着耻辱的烙印长大并且没有权利佩戴那橙色的花冠。

很难想象,直到差点死掉家人才发现小丰塔内尔的遭遇,人们才发现这个女孩受到的非人待遇,这也是家庭冷漠所带给她的创伤,在那个社会,她没有表达自我的权利,更是被认定为有“原罪”的不堪之物被嘲讽。

直到遇到了那个给她带去光明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就代表着愚昧中的明灯,因为他曾经在拉丁区待过。拉丁区是法国巴黎著名的学府区,那里遍布着法国最高级别的院校,此时的法国已经经历过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已经植入了有进步细想的人们的脑海中。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而阿莫先生就是将小丰塔内尔从黑暗之中拯救出来,并且用理性之光驱散了周围的黑暗,让她得以“重生”。

只是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省长的私人秘书也算权贵,与其说人们忘记了小丰塔内尔的过去,不如说他们为了奉承权贵势力而选择了妥协。所以当利益和虚荣得不到满足时,这种妥协自然而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段故事是在小丰塔内尔的葬礼上,一个男人向陌生的路人讲述的。就像生前那样,她的故事成了人们的谈资,人们更是用“就她的处境来看,或许这是最好的做法。有些东西是抹不掉的。”来形容她自杀的行为,而抹不掉的东西又何尝不是世人对她的偏见呢?

作为信奉耶稣的基督徒来说,小丰塔内尔犯了所谓的自杀之罪,她的灵魂无法得到救赎,她终将去向地狱而被拒绝葬在教会的墓地中,与此同时,一场没有神甫参与的葬礼,百姓们自然也就回避了。

而小丰塔内尔的葬礼便是莫泊桑对于这一群愚昧众生最大的讽刺。

人们所追随的信仰到最后也没能救赎这个可怜的女人。送葬的八个人只有一个人在哭泣,其余的都在饶有兴致地聊天,而第二个哭泣的人是一个路人,在听闻死者故事之后坚持送完她最后一程的陌生人,一个给予死者丈夫唯一安慰的人。

而这个人只是在碰巧在这里等待去往巴黎的快车。对她露出善意的人都来自巴黎或者准备去往巴黎,那个思想启蒙的地方,那个似乎没有那么黑暗的地方,那个可以真正得到救赎的地方。

这群愚昧的无知的人,他们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既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也没有对未来的期待,只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在这没有看不到善良和宽恕,看不到希望的黑暗里挣扎并乐此不彼。或许这才是最肮脏的,才是最可悲的。

《霸王别姬》中有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显然程蝶衣因为世俗不允许终究没有成全自己,而小丰塔内尔亦是如此。

03结语

对于小丰塔内尔来说,或许这些起哄愚昧的人对她造成的伤害早已超过了当初伤害她的男仆。

这篇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悲凉和压抑,当一群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受了伤害的人是“肮脏”的时候,她所做的一切改变和努力都是徒劳的。可笑的是,古今中外此类事情依旧在不断地发生重演,然后引起思考讨论却始终不吸取教训。

相较于百年前的素媛面对的是人世间冷漠和嘲讽,百年后的素媛们则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怀,这是社会进步后人类思维观念的转变,这是文明社会所带来的人性的真善美,这是善良的人们传递的带着爱和温暖的希望。

希望我们都成为那个给别人带去希望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莫泊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9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