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魏湾镇第一中心小学五(2)班黄倩指导老师薛桂芹评改教师李福忠
外婆家有一只大公鸡,毛茸茸的身上穿着一套彩衣,头上戴着一顶红帽子。就因为大公鸡长得高大又漂亮,所以它每天都摆出一种威武无比的样子(交待公鸡“高大”,为下面难捉做了铺垫。把公鸡当人写,用童心去揣摩公鸡心理,有情趣。)。
今天不知怎么了,大公鸡忽然逃出了鸡窝,在外婆家东躲西藏(“东躲西藏”应当换成“东奔西跑”,这样,语意跟下文才连贯),闹得大伙儿不得安宁。外婆急得团团转,我和妹妹见状,便自告奋勇地要帮外婆捉鸡。
开始捉鸡了,我和妹妹风风火火地向鸡走去(应当交代清在什么地方捉鸡,下面几次捉鸡也是如此。)。可是无论我和妹妹怎样用力(略写,剪裁得好,但这样写还有问题。“捉鸡”不是“扳手腕”,不是“力气活”。),就是捉不着。狡猾的公鸡不是钻到桌子底下,就是飞到床上,弄得我和妹妹实在拿它没办法。后来,我仔细一想,做什么都要讲究方法,捉鸡也一样(想一想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于是,我和妹妹开始计划捉鸡的第一作战方案。第一场战斗开始了,我看准公鸡逃窜的方向,让妹妹在前堵住公鸡的去路,我在后捉。看准时机,我轻手轻脚走向公鸡,来了一个猛扑(在“来”前面应该加上“突然”一词,想想为什么。),本以为是万无一失的,可偏偏失了手。唉,原来公鸡在我猛扑时,已从我脚下溜走。我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一口把公鸡吞掉(即便生气,也不会到这个程度。言过其实了,应删去。),看着公鸡骄傲自大的样子,我下定决心要把它捉到。
这时(“这时”应改成“接着”,上下文才连贯。),我和妹妹又开始执行第二作战方案。这次我信心十足地拿了一个布袋,也不需要妹妹的防守,抓了一把米放在公鸡旁,贪吃的公鸡果然上前吃米,而且吃得很欢。我轻轻走上去,本想用布袋网住公鸡,可这只公鸡实在太精了,我一动(应该写清楚,是怎样动的。),它便跑了,使我无从下手。一会儿,米被公鸡吃没了,却没捉到鸡,真是“捉鸡不成蚀把米”。
最后,我们开始实行周密的第三方案。这回,我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和公鸡硬碰,而采用智取。我捉来一只刚下完蛋的母鸡,不费吹灰之力,母鸡就向公鸡报告:“自己刚下了一只蛋。”公鸡似乎听见了,喜洋洋地向母鸡走来,当它忘乎所以的时候,我猛扑过去,捉住了公鸡的两个翅膀,又让妹妹捉住公鸡的双脚(这里让人读了感觉很糊涂。怎么想出的这招,这招为什么这样灵验,应有交待。只有交待清楚了,才能表明小作者是“智取”。再者,总是用“捉”,既重复,也不准确,想一想换成哪些动词更生动、准确。)。这时公鸡除了扑掉很多羽毛外,什么也不能做了,刚才那神气十足的劲头消失了。我把公鸡捉进鸡窝时,它叫了几声,好像是在责怪母鸡:“你这个骗子,都怪你。”(由母鸡的叫声,联想到它在说话,符合儿童心理,有意思。)
我和妹妹都笑了,外婆抚摸着我们的头说:“你们俩真不简单!”
总评:小作者层次井然地写出了捉鸡过程:先是乱捉一气,没有效果;然后讲究了“战略战术”,分别采用了前堵后追法、粮食引诱法、母鸡引诱法,最后鸡终于“束手就擒”。不足是,写四次捉鸡,几乎平分了笔墨。写四次捉鸡,应该有详有略。略写的,可以大胆剪裁,一笔带过;详写的,尽量写得细腻些。这样写,重点突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