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历史 >> 来围观,这些都是土家人的过年习俗掌上张
我所知道的土家人过年习俗
刘祥斌
我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大庸人,永定人,也是土家人。今年已经快53岁了。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特别喜欢过年。小时候父亲总说:“大人望栽田,娃儿们望过年”。过年好,过年可以穿新衣,过年可以吃好东西,过年可以得到压岁钱,过年可以走亲戚,过年可以放爆竹”……
每到寒冬腊月,年味就慢慢浓了起来,母亲开始盘算过年的物资准备,猪哪一天杀比较吉祥?磨豆腐的黄豆够不够?打粑粑、做炒米的糯米少了没?米打够了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准备好了没?给家人做新衣裳的布匹备齐了没?过年用的大公鸡杀一个还是杀两个?父亲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的木柴,实际上他从盛夏三伏就已经在准备越冬和过年的木柴了,炎炎烈日晒干了才好用啊。最重要的还得准备一个很大的树兜,年三十晚上要烧的,被尊称为主蔸,谁家的主蔸大,谁家来年的猪就长得大,谁家就发大财。民谣记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炒炒米);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烧猪头(去打酒);年三十儿,守一宿”。
每到大雪飘起的时候,家人围坐在火坑旁,母亲就会握住我的双手唱那首古老的歌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铁。毛铁打到正月正,正月十五玩花灯;毛铁打到二月二,二月老鸦吹笛子儿;毛铁打到三月三,三月喜雀闹牡丹;毛铁打到四月四,一个铜钱四个字;毛铁打到五月五,划破龙船打破鼓;毛铁打到六月六,六月天气好晒谷;毛铁打到七月七,七月亡人讨饭吃;毛铁打到八月八,八十公公弹棉花;毛铁打到九月九,九个幺姑赛吃酒;毛铁打到十月十,十个猪儿赛吃食;毛铁打到十一月,关起房门落大雪;毛铁打到十二月,杀猪宰羊过大节”。我就搬起手指头数着时间,还有多少天就要过年了。到了腊月和正月,母亲再三叮嘱我不要“逗星汉”(惹灾祸),不要讲背时话(不吉利的话),才能过一个好年。
我们土家人过年是赶年,也不是别人说的提前一天,也许有些地方的土家族是提前一天。但我们张家界市永定区不是提前一天过年,而是月小就在二十九的凌晨、月大就在三十的凌晨过年。一家人慢慢享用过年大餐,直到慢慢天明,就是日子越来越亮堂,越来越光明的意思吧,直到现在仍然沿袭着这个古老的习俗。
土家人为什么过赶年呢?有很多传说。其中最重要而最广泛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抗击异族说。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频繁时期,土家族人过年前探得敌人要乘过年时来偷袭,而在土家族地区认为,如果一个人连年都没过,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来年会不利顺。为了打击来犯之敌,也让大家过上一个团圆年,头领也就让大家提前一天过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来痛击来犯之敌。提前过年后的第二天,敌人果然来了,敌人不知道土家人已作好了充分准备,在斗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击下,来犯之敌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击来犯之敌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因为这个胜利的取得是源于提前过年作了准备,为了纪念这个节日,从此之后也就提前一天过年,并一代代沿袭下来,成为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另一种是抗击倭寇说。传说在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土家人正热热闹闹地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给土司王下了一道圣旨,调集土家族士兵赶赴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根据行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也就无法过年了,为了让这些马上就要出发的官兵也过上一个年,土司王决定提前过年。待官兵们与家人团年后,土司王带着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线,按时赶到了指定的地点参加了抗倭战斗,并一举大败倭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每逢过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而我小时候知道的缘由却不是这样,长辈告诉我,在解放前,社会很乱,“抢犯”(土匪盗贼的合称)很多很凶。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下山抢年夜饭吃,吃饱喝足了还把米油、腊肉、牛、鸡鸭抢劫一空。勤劳诚实智慧的土家人为了过一个安稳的年,只有提前过年,天还没亮就吃完了年饭,再把值钱的东西收好藏好。等土匪下山来的时候关门闭户去给亡人送亮去了或者上山做工去了。久之就形成了过赶年的习俗。我自己推测的缘由却是这样:过赶年应该与土家人的文化背景和原始宗教信仰相关联吧。下面我就想回忆一下那些过年的陈年习俗。
杀年猪
一般来说,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就会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杀年猪。在土家族里俗有“鱼吃跳,猪吃叫”,就是说刚刚杀的年猪比其他什么时候的肉吃起来都要香。把新鲜猪肉、肠子、肝肺和猪血炖在一起,名为“杀猪菜”,把亲戚邻居一起要来吃,称为“杀猪饭”,一起吃饭喝酒,真是快哉乐哉!然后做猪血和豆腐、灌香肠,其余的猪肉和器官都用盐腌制起来,几天后挂在火坑上面熏了起来,最后变成了香肠、腊肉、血豆腐了,一年时间也不会坏。小时候我坐在火坑边一边烤火,一边抬头望望满炕的腊肉,满嘴流口水,心里甜蜜蜜的,特别的充实和满足,有时候乘大人不在,忍不住就用小刀割下一小块猪肉,用火钳夹住烤熟了吃,真是人间极品,美味不可言说,这也许就是脍炙人口的真正含义吧。
备年货
过年的前几天,几乎天天赶集,大人们大包小包,一背笼两背笼,一箩筐两箩筐的往家里运回年货,物品相当的丰富。每年,母亲总会背着大背笼去采买,如果那年没有杀猪,就得买几块年肉,称一个几斤大的鲤鱼。一般情况下也就只买回烟酒、盐、醋、酱油、胡椒、花椒、海带、黄花、辣椒、粉条、鱼、甘蔗、鞭炮、蜡烛、香、钱纸等生活用品,米、油、萝卜、白菜家里都有就无需去买了。我们兄弟姊妹都会得到一件或一套新衣裳,过新年、穿新衣,图个吉祥图个万象更新吧。而我最想得到的就是一饼爆竹和一把玩具手枪。母亲却说,读书的学费都还没有攒够,没钱买那些无用的东西。但我日思夜想的就是那两样东西啊,怎么办呢?记得又一次我在地名叫沧溪的集市上痛哭耍横,强讨恶要。母亲扭不过我也就给我买了一把玩具枪,但没有更多的钱买爆竹,我也不能太过,也就作罢回家。晚上我想了很久,明天还得想办法筹钱买爆竹,怎么筹钱呢?卖柴啊。早上父亲给我捆好了两捆木柴,约有四五十斤吧,我挑着就往沧溪集市走去,开始很轻,后来越来越重,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卖了柴,得了一元多钱,刚好够买一饼爆竹,约有九十多个吧。挑柴我痛苦,放爆竹我快乐。这件事情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挥之不去,过去三十多年了仍然记忆犹新。
打粑粑
打粑粑,我们叫打糍粑。糍粑圆圆的,取全家团圆之意吧。而且糍粑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春耕时节,大人们带上几个在庄稼地里用火一烤也就熟了,拿在手里就吃,也就是一餐简陋的午饭了。记得大人先把糯米用水泡着,再用甑子把糯米饭蒸熟。同时打粑粑的圆形粑粑岩已经清洗干净,打粑粑的两个木锤已经备好,女人舀出来一盆热腾腾的糯米饭,男人随手撕下一坨糯米饭就吃,同时手持木锤乒乒乓乓的打起粑粑来,直到糯米饭的米粒看不见了,糯米饭变成了糯米面就好了,女人双手涂满了熟菜油,抄起糯米面,捏出一个个圆球,放在涂满菜油的门板上,放满了就盖上另一块门板,上面站满了大人小孩,糯米球压扁了就成为了打糍粑。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小孩最快乐的时光了,我们跳啊笑啊,大人的脸上也溢满了温馨的笑容。现在回想起来把火钳放在火坑上烤粑粑的情景也是历历在目,直到粑粑鼓起一个大的泡泡,粑粑也就熟了,包上冷腊肉或冷酸菜,吃起来那是津津有味,使人垂涎三尺啊。今年我回老家过年却没有人打粑粑了,我问老哥,为什么啊?哥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喜欢吃那个东西了,也就不打糍粑了。
推豆腐
推豆腐也就是磨豆腐的意思,因为推着石磨碾磨泡好的黄豆成为豆浆,再做成豆腐,故称为推豆腐。二十五,推豆腐。做好了豆腐,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洁白的豆腐,取其清白纯洁的寓意吧,来年做人一定要如此这般,年夜饭时常常与白菜一道联袂上桌,称为一清二白。豆腐也是一道土家人很喜欢很高级的菜肴。未完全做好的可以喝豆浆、吃豆腐脑。做好的豆腐可以直接煎黄了吃,可以和着肉汤煮熟了吃,可以做成血豆腐,可以做成干豆腐,可以做成霉豆腐,就连豆腐渣也通过发酵做成了渣豆酱,这渣豆酱再经过和腊肉香肠一样的熏制程序,变得奇香无比,成为土家人全年可以享用的一道名菜,被人们称为千里飘香。
过年鱼
在我的记忆中,土家人似乎并不是特别喜欢吃鱼,最喜欢的是吃猪肉和鸡鸭。但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必须准备一条或几条较大的鱼,腌制后挂在火塘上方和腊肉一起熏制,为什么过年时候必须拥有一条鱼,年夜饭必须有一盘腊鱼块呢?也就是祈求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吧。此外,鱼头必须完整,虽然鱼熏干了鱼头几乎无用,但不能不要,鱼头就是遇头啊,图个吉利。
猪头肉
过年必须拥有一个猪头,事事遇头,处处当头,出人头地,也是吉祥之意。与汉族人必须吃芋头、吃鱼头是一个同样的道理和寓意。
二十八或二十九打理猪头,第一个环节是烧猪头,咚的一声,腊猪头从炕架上扔了下来,大人们开始用烧得通红的木炭烧猪头上未弄干净的猪毛和熏腊变硬的猪皮,并用烧红的火钳烙烧猪头上的内耳朵。第二个环节是清洗猪头。烧好了就拿去清洗干净。一般是在老家门前的小溪里清洗,用刀子刮,刷帚刷,清水洗,再拿回家用热水清洗干净就好了。第三个环节是煮猪头。一个完整的猪头放在大大的铁锅里注满了水,用最好的柴火煮熟,一直煮到骨肉分离时候为好,再把骨头拆掉,牙齿拆掉就行了。要吃的时候就切下一坨,再分切成小块就可以装盘上桌了。猪头肉色泽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肥而不腻。深受土家人喜欢。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吃腊猪耳朵,最喜欢玩的是猪的那两个獠牙,从煮熟的猪嘴中拔出獠牙,再用牙签或细铁丝把獠牙中的肉髓挑出去,把獠牙洗净就可以把玩了,现在想来一点也不好玩,但那个时候觉得就是好玩。
杀公鸡
土家人的生活中从来离不开鸡,举凡生老病死、婚丧娶嫁、造屋上梁、结义拜盟等,都离不开鸡。尤其是公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的喜爱。人们把鸡视为吉祥、勤劳、勇敢、自信的象征。大公鸡引颈啼鸣,预示光明的前景、胜利的曙光,因而,鸡公鸡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里影响深远。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木匠师傅唱诵的上梁歌:“斧头一响天门开,鲁班师傅下凡来。左手提起金钢斧,右手提起凤凰鸡。此鸡本是非凡鸡,王母娘娘报晓鸡。头戴凤冠霞帔,身穿五色彩衣。日在昆仑山上叫,夜在主东家里啼。别人拿起无用处,鲁班师傅隔煞气。天煞归天,地煞归地,年煞月煞日时煞,木马斧头锉子煞,有雄鸡来抵煞。鲜血落地,大吉大利,东头先起,富贵到底。”
过年时候为什么要杀公鸡吃公鸡呢?我不知道,也许就是驱邪避鬼,除旧迎新,图个吉利吧,加之公鸡肉味鲜美,也是一道上上的佳肴啊。母亲总是在鸡肉里加些黄花菜,我吃起来觉得非常鲜美,此生难忘。而且吃鸡也很有些讲究,女孩子必须吃鸡翅,鸡翅像梳子,吃了鸡翅会梳头啊。男孩子要吃鸡爪子,鸡爪不是非凡爪,鸡爪本是抓钱手,吃了鸡爪会抓钱,来年就会发大财。鸡头则要敬给年长者享用,鸡头,老大,事事遇头哦。也有人说,读书的要吃鸡冠子,头上戴冠,乃是皇榜高中的意思,寓意读书利害。年轻人吃鸡翅也有展翅高飞的象征意义。现在想来不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长辈对晚辈的祝愿和鼓励吧。
吃年饭
年饭是一件极其神圣庄严的大事情,土家人似乎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准备一桌年饭,这样说也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在我看来就是如此。种了一年的稻谷,养了一年的猪,喂了一年的鸡,养了一年的鱼,砍了一年的柴,不就是为了一个丰收年吗?一个团圆年吗?一个幸福年吗?全家人团聚一桌,未开餐之前先敬先祖故人,再正式开餐。年饭的时间是吃得越久越好。鸡鸭鱼肉满桌,觥筹交错,香味满屋,谈笑风生,回想过去的一年,幸福而满足;展望明年的日子,满怀憧憬和希望。屋子外面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屋子里面是一片欢声笑语。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送亮
土家人对于先祖和亡故的亲人是很敬重和缅怀的,从来没有忘记过根本。小时候老是听人说,水有源树有根,世人都是父母生。所以每逢过年、清明、忌日等重要的节日和时辰,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祭祀来缅怀那些逝去的亲人和先人。过年给亡亲送亮是我们土家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除特殊情况从来也不间断。我们一般是年饭以后就带上早已备好的祭祀用品去亡亲和先人的坟墓上去送亮,一般也就是鞠躬、叩头、点蜡烛、点香、焚烧纸钱和放鞭炮,心中要虔诚的追思和怀念他们。也有敬上肉、蛋、烟、酒、水果等祭品的,一般是亡故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不为别的,就为感恩和怀念。
团年饭
我们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土家人吃年饭是在大年三十的凌晨四点到六点左右,这是过年饭——也就是年饭,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餐饭。到了过年的晚上还要吃团年饭,以求全家团圆之意。仪式已经远远没有年饭的隆重,常常就是早上的饭菜热热就吃,有兴趣的也就小酌几杯米酒。就这样一直到大年初一基本上是不动烟火的。
守岁
过年的当晚也就是除夕三十夜,全家老小都必须守岁。父亲早就烧了一堆大火,一个很大的老树兜(主蔸)横在火坑里,据说树兜越大来年越发财。男女老幼围坐在火坑边,谈天说地,守岁最少要守到夜里十二点以后。十二点许,大人们就要给那些没有成年的小孩子发压岁钱了。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不过,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并不一定是在子夜时分。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放鞭炮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我们做小孩子的喜欢放爆竹的原因就是一个,好玩。我们的玩法很多,现在那个记得的无非这样一些玩法。一种玩法叫甩炸弹,有时候将爆竹往空中甩,当爆竹在空中炸响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悦耳响亮,也很刺激。另一种玩法叫埋地雷,有时候把爆竹插在牛粪上或稀泥巴中,点燃引信后立即跑开,轰隆一声四下炸开,地上留下一个碗大的小坑。有时候年纪小的、反应慢的、手脚迟钝的就满脸都是泥巴和牛粪,大人不断责骂,小孩却一脸高兴。
贴对联
公元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对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户满春色春满户,门盈喜气喜盈门。”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拜年
我们土家人并不怎么看重什么春节,只重视过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过大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就是流动交际的拜年时光。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唱的歌诀:“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门,初三初四出远门,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还有一句:“有心拜年,十五不迟(端午不迟)”。每到这个时节,走亲者都要穿上新衣新裤,带上拜年的礼品,翻山越岭去给自己的三亲六眷去拜年。平时亲人们耕田种地都忙忙碌碌,很少见面和聚会,现在终于一聚,其欢喜快乐无以言表。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泪水眼眶里转。大人们大杯小杯、大碗小碗的喝酒,孩子们就盼望那个小小的红包,得了则欢呼雀跃。
看灯
初一到十五,是出灯和看灯的时间。虽然我家在一个遥远的土家小山村,但看灯的习俗还是非常浓厚。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只要听见哐当哐当哐和咚咚咚的锣鼓声,我们就跑出去看灯,一般有龙灯、狮子灯、花灯、渔鼓、三棒鼓等等。那时候酬谢演员的东西很一般,有的主人家也就送给他们十几个打糍粑而已,有的也就封个小红包。每当堂屋里龙飞狮舞的时候,主人就觉得来年一定大顺大发!每当堂屋里花灯唱起来的时候,也就预祝着主人家一家幸福,爱情甜蜜,亲情甜蜜啊。写到这里,我的耳畔似乎还回响着花灯的歌唱:“奴在房中闷沉沉啊呀而依得儿呀,一心只想放风筝。”我最喜欢的是狮子灯和花灯。看狮子灯,我就向往和羡慕那些人的武功,于是就天天偷偷练习,但那个狮子拳的套路有点复杂,我怎么也记不住,常常感到惋惜。看花灯,主要就是喜欢看那个头戴花冠的美女小姐和那个蹦蹦跳跳的三花脸丑角,喜欢他们的爱情故事,喜欢那旋律简单而优美的花灯曲调。看着花灯也就憧憬着自己将来的爱情故事。母亲教育我说:“男不看阳戏,女不看花灯”,现在想来主要是告诫青少年应当以学习和事业为首要,不能过早考虑爱情和婚姻,这也是很在理的。而最好看最辉煌的看灯时光应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近几十年来元宵灯会已成为张家界市永定区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成为全国知名五大节会之一。作为独特的群众文化活动,永定区委、区政府每年都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力求品位、特色、影响兼具,倍受中外游客、群众期待和喜爱。每年元宵夜,来自全区的多支文艺队伍,多名文艺演出人员集中展示龙灯、狮子灯、阳戏、花灯、土家高花灯等具有名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让观众尽享文化大餐。近十万游客和群众在此狂欢。这个美丽动人的情景正如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所写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编辑丨唐生英
值班主任丨滕子伟
终审丨方西平
出品丨掌上张家界编辑部
本平台为张家界日报社所有。任何单位、个人使用、转载或者传播张家界日报社旗下媒体版权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书面授权。除法定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传播其享有版权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