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历史 >> 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下蛋,为什么公鸡还没有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这是一个小伙伴私信的问题,个人觉得比较的有意思就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从表面上看,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下蛋,而且现在的闹钟也代替了公鸡的“叫起床服务”,因此,公鸡好像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母鸡虽然自己就能下蛋,但是这不代表它能自己繁殖
家鸡是我们最常见的家禽之一,它被我们驯化后最大的功劳就是能够每天提供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但是,你知道吗?家鸡每天下蛋的这个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定向培育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家鸡是由野生的原鸡驯化而来的,而原鸡并不是每天都下蛋的,它们每年有着固定的发情期(每年的2-5月份),在发情期内,雌性原鸡与雄性交配后才会产下受精卵,而且雌性原鸡每年只产一窝蛋,大约在4-8枚左右,之后就会进入孵蛋期,再也不会产卵。
但是,在人将原鸡驯化之后,由于人提供的食物较多,而且定向的选择这些排卵能力强的母鸡,再加上母鸡大都与公鸡分开养,这样慢慢的母鸡就具备了每天产卵,而且不用异性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人无疑是有巨大的好处的,尤其是在以前生活水平比较低的年代,鸡蛋几乎是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只要养着几只母鸡,鸡蛋的来源也相对稳定。但是,母鸡产下的都是未受精的卵,即便是给它20天的孵化期,鸡蛋最终连根毛都不会孵化出来。
因此,如果不需要公鸡的话,我们就只能吃一代鸡的鸡蛋了,因为它们再也没有了后代。
其次,公鸡才是人们的主要肉食禽类之一
家鸡的存在不止是为了给人提供鸡蛋,它们本身还是我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去酒店还是在家自己做,最经常用的就是公鸡,而不是母鸡。这是因为公鸡肉相比母鸡肉更容易烹饪,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炒一个公鸡,半小时就能结束,但是如果炖母鸡,至少要1个小时以上,而且从口感上来讲,公鸡也比母鸡好吃一些。
其次,在人工饲养下,公鸡的生长周期也比母鸡快很多,由于母鸡摄入的大部分的营养都要优先为产卵服务,所以,一只净重4斤左右的母鸡,需要2年以上才能长成,而一只净重4斤的公鸡,仅需要半年,最多一年就能长成。
因此,从肉食的角度看,公鸡的存在也非常有必要。
第三,有性繁殖的动物
在自然界中,繁殖是动物的本能,而繁殖又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其中无性繁殖的个体甚至没有雌雄的区分,它们靠自己分裂、出芽就能完成繁殖。但是,有性繁殖的动物必须通过两性的配子做减数分裂才能够产生新的合子。而我们常见的动物都是有性繁殖的动物,当然鸡也不例外。
即便是拥有了孤雌繁殖的能力,不需要雄性的精细胞了,它产生的后代也有雌雄之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想让天下只剩下母鸡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孤雌繁殖且生育的后代为单性的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蜜蜂群中的雄峰就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它们具有单倍的染色体,这些雄峰生下来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与女王蜂繁殖,一旦繁殖结束,交配后的雄峰就会死掉,而那些刚孵化没有来得及交配的雄峰会被工蜂们杀掉或者赶出蜂巢自生自灭。
除了蜜蜂外,有少量的科莫多龙也能进行孤雌繁殖,而是它们未受精的卵发育成的后代也均为雄性。当然在自然界中,还有孤雌单性繁殖只繁殖雌性的,比如夏季的蚜虫就可以孤雌繁殖,而且产下的后代均为雌性。
而以上这些动物的繁殖习性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才形成的,受环境、季节的影响较大,母鸡这种自古以来就两性繁殖的动物很难拥有这个能力。
总结
公鸡没什么用这个说法乍一看挺有道理的,不过经不起推敲,首先野生环境下的原鸡依然与其他两性繁殖的野生动物一样,需要交配才能繁殖。而在人工饲养下,虽然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产蛋,但是它们产下的蛋都没有孵化的能力,所以,无论是从繁殖的角度还是从肉质的角度,公鸡都是必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