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发展 >> 龙门永汉镇一群农村阿伯重整旗鼓舞起几近
▲一出貔貅舞,让小村庄热闹了起来。
▲三人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动喜人。
▲貔貅模样很特别,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猫头脸,头顶还有一根小辫子,身后则是一条由布制作的龙骨
▲沙和尚做出挖坑、喝水的动作,寓意为民众找到干净水源。
▲负责打鼓的总导演王家寿,今年已73岁。
舞龙舞狮祈福活动人们见得多,舞貔貅的祈福活动,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以纪念貔貅为民驱邪消灾,祈求风调雨顺的貔貅舞,曾经在龙门县的客家地区很流行,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其最兴旺的时期。不知从何时起,貔貅舞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貔貅道具制作也渐渐失传。经过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的挖掘,龙门县永汉镇寮田村红卫村民小组(下简称红卫村)的貔貅舞,经过村民2个月的排练,又重新舞了起来。舞貔貅的队伍主要由一帮5、60岁甚至年过七旬的阿伯组成。“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群阿伯自觉担起了传承貔貅舞的重任。
表演
村民轮番上场,七旬老伯当总导演
11月19日下午,红卫村宗祠门前的空地上,传来阵阵锣鼓声,众多村民围在空地上,聚精会神地看着场内的表演。
一只类似狮子的动物,与一位一手持扇子,一手拿着树枝的“大头佛”,在场地上跳跃、玩耍。两者戏耍一会后,“大头佛”在地面做出挖坑、喝水的动作。不一会儿,一只“小猴”跑出来,与“大头佛”嬉闹起来,趁着“小猴”不注意,“大头佛”还将“小猴”的香包藏了起来。“小猴”发现后,向“大头佛”讨要香包,“大头佛”不肯给。最后“小猴”想方设法拿回来。“大头佛”与“小猴”争抢其香包,“小猴”躲进了貔貅的肚子里,但还是被“大头佛”找了出来,他们在空地上嬉闹玩耍,很是喜庆……原来,类似狮子的动物是貔貅,大头佛是沙和尚,小猴就是孙悟空。整个表演过程,活灵活现,非常欢快。一旁打锣鼓镲的配乐,也很到位。整出貔貅舞,欢快的剧情惹得大家边看边笑,不少村民还拿出手机全程录像。
“排练了两个月,总算有一点点模样了。”表演完毕后,负责打鼓的一位老伯道。这名老伯名叫王家寿,今年73岁,是一名退休老师,也是这出貔貅舞的总指挥、总导演。“貔貅舞表演,总指挥就是打鼓的人。整个表演要跟随鼓声进行。”虽然连续打了半个多小时的鼓,但王家寿依旧气定神闲,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王家寿表示,村里的这支“狮”队,叫寮田村瓦屋狮队,约有10多位村民参加。由于貔貅舞表演时间比较长,队员们是轮流上场。
起源
为纪念貔貅救人编排貔貅舞
为何叫“狮”队?这个道具,一点也不像狮。“我们当地土话称为‘客家狮’、‘猫头佛’。因为道具的外形很像猫头。其实,这个道具就是貔貅。王家寿向记者说起了貔貅舞的来龙去脉。
王家寿告诉记者,王氏族人的先祖来自山西,之后迁徙到福建,从福建到梅县,之后辗转来到龙门永汉红卫村,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至今有余年历史。
王氏族人来到红卫村定居后,修建了祠堂。每年春节,都要在祠堂前表演貔貅舞。传说,王氏族人的貔貅舞,是五台山的一位大师传给王氏族人先祖王阿太,王阿太学成后,返回家乡组成了一支貔貅队。或许是貔貅比较少人认识,或许是其他原因,这支貔貅队被王阿太命名为“王赛春堂狮队”。这支狮队舞的狮头就是貔貅。
整个舞蹈故事起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唐僧、沙僧、孙悟空以及猪八戒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经过峨眉山石燕洞时看见凶猛无比的瑞兽(貔貅)。唐僧师徒取经来到南方看到客家地区发生瘟疫,当地百姓处于灾难之中。唐僧想起了貔貅,就叫孙悟空驯服貔貅,为客家地区人民驱邪消灾,保一方平安。孙悟空驯服貔貅后,带着貔貅来到南方客家地方,消除了瘟疫。为了感谢貔貅,从此以后,客家人用泥巴和纸张制作成貔貅头的模样,与沙和尚(大头佛)和孙悟空(猴子)组成一套舞貔貅的节目。逢年过节,举行舞貔貅表演,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平安幸福。
这次红卫村表演的貔貅舞,内容就是貔貅、沙和尚、孙悟空为民众找到干净水源的故事,在找水的过程中,沙和尚、孙悟空和貔貅戏耍的过程。
制作
按祖传模样纯手工制作道具
红卫村的貔貅道具,从外表上看,已经有一段历史。貔貅模样很特别,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猫脸。头顶还有一根小辫子,身后则是一条由布制作的龙骨。
这个貔貅头道具,是王家寿31年前亲手制作的,貔貅的模样,是祖传下来的。
31年前,村子里的貔貅已经破旧得不能使用了,王家寿就按照原来貔貅的尺寸、样子,先用黄泥做成一个模板,然后用米浆熬成浆糊,在黄泥模板上刷一层浆糊,然后贴一层报纸。就这样,刷了10多层浆糊贴了10多层报纸后,一个貔貅的模样出来了。王家寿说,貔貅要做得非常结实,因为舞貔貅时,要在地下打滚,貔貅要有一定的硬度,才不会变形。王家寿做貔貅的手艺,是其伯父手把手传授的。而且一个村只能有一个貔貅。
刷好颜色,在貔貅绑好竹架和把手后,貔貅算是制作好了。但貔貅制作好后,还要“开光”后,才能使用。
貔貅“开光”的仪式有些神秘。新貔貅做好后,要预先在村边的深山里,选择好一个地方和定好吉时。到了吉时当天凌晨3、4时,参加貔貅表演的村民,要用香茅洗澡,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去到选好的地方汇合,这过程不能被村里的鸡、狗发现。去的时候,还要带着一只公鸡,用公鸡鸡冠上的血抹到貔貅上。临近天亮时,村民就舞着貔貅,从深山一路舞回村里的祠堂,这样整个开光仪式才算完成。据说,这种已开光的貔貅,有驱邪报平安的作用。所以,除了春节舞貔貅外,村里的村民办喜事,也喜欢请貔貅来舞一番。一些商铺开业,也会邀请貔貅去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之意思。
传承
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年轻一代
差点失传的貔貅舞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生告诉记者,在今年春节的拜年活动中,他无意中发现了貔貅舞的表演,当时貔貅舞只是几个简单的祭拜动作。后来他了解到貔貅舞的起源。民间有种说法,貔貅舞兴起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多年,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他与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进行了交流,邹永祥觉得目前在惠州地区的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有貔貅舞,希望永汉镇能将貔貅舞挖掘出来。
春节后,永汉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在全镇寻找貔貅舞,找了多个原来有貔貅舞的村委会,都说貔貅舞的道具都烂掉了,村里也没有多少人会表演貔貅舞,而且也没有把整套动作传承下来。工作人员不死心,一直在寻找,终于,在寮田村红卫村民小组发现还保留着貔貅舞。
文化站希望红卫村的村民能把貔貅舞传承下去,不要让其失传。由于参加貔貅舞的排练需占用不少时间,而且红卫村的貔貅等道具也比较破烂,如果要添加道具,也需要一笔资金。“村民开了4个晚上的会议,最后决定还是把这个貔貅舞传承下去。”何富生说,寮田村的村干部也大力支持重新排练貔貅舞,村委会主任叶房水还拿出0元,用于添加貔貅舞的一些道具。
虽然红卫村一直保留有表演貔貅舞的传统,但久而久之,也只剩下几个简单参拜祖先的动作,很多动作都忘记了。村民一边排练,一边回忆原来的动作。经过2个月的排练,终于有了现在的模样。如今的貔貅舞,已经能表演约40分钟,整个表演看起来也比较完整,故事情节生动。
貔貅舞除了表演外,作为伴奏用的打击锣、鼓、镲也有好几套的套路,有拳鼓,新年鼓,武术鼓等等,要与貔貅舞的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由于目前能表演貔貅舞的村民大多年龄比较大,何富生表示,为了能更好地传承貔貅舞,文化站打算向龙门县申报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大年轻一代的培养力度,希望能将这种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人物故事
人物:王和平
从小跟随父亲表演,扮演沙和尚40年
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树枝,沙和尚一步一点头地与孙悟空玩耍着,而且还悄悄地偷了孙悟空的香包,之后还戏耍了貔貅。整个表演过程,沙和尚动作都很搞笑。戴着大头佛的面具,沙和尚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头娃娃”。
脱下面具,这个“大头娃娃”是一个中年阿伯。“我今年60岁啦。”扮演沙和尚的村民王和平,脸圆圆的,长得很和善。“我一直都扮演沙和尚,已经有40多年了。”
王和平从小就跟随父亲参加貔貅舞的表演,当时父亲扮演孙悟空,武术功底很好,能在高高的台阶上跳上跳下。王和平很喜欢貔貅舞,他跟随扮演沙和尚的师傅学了3个月沙和尚的套路,在家里,也常常自己琢磨要怎样才能扮演好沙和尚。有时还跟随师傅去参加貔貅舞表演,每次他都很仔细看别人是怎样演沙和尚的。王和平说,沙和尚的套路都差不多,但要表演得生动,出手动作快,就只能自己慢慢去琢磨。
在貔貅舞渐渐失传的时候,他也曾经到佛山去打工。几年前返回家乡种果树,闲暇时,就参加貔貅舞的表演。王和平说,他觉得这样的日子有滋有味,参加貔貅舞表演,既能锻炼身体,又受到大家欢迎。
人物:王东阳
十几岁开始学,叔伯手把手教
貔貅舞中,扮演孙悟空的角色身手灵活,在场上蹦蹦跳跳,一会抓头皮,一会挠首弄姿,一会在貔貅身上打滚,一会与沙和尚打闹,将猴子的调皮模样模仿得惟妙惟肖。孙悟空戴着面具,让人猜不出年纪,大家都以为是个年轻人,没想到,摘下面具,竟然也是一位“大伯级”人物。
扮演孙悟空的是王东阳,年出生。王东阳的脑袋圆圆的,身材有些壮实,为何会由他来扮演孙悟空呢?“我年轻的时候很瘦,当时只有不到斤,现在中年发福喽,有斤。”王东阳乐呵呵地说道。当然,王东阳能扮演孙悟空,并不完全是因为身材瘦,更重要的是他“有料”。王东阳从13、14岁开始学舞貔貅。还不到20岁,就被确定为扮演孙猴子的最佳人选。“我的叔伯那一辈都是专门舞猴的,从小他们就经常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才能把孙猴子学得像。我平时就在家里自己练习,眼神要犀利,动作要灵敏。”由于王东阳扮演孙悟空的神态动作都很形象到位,至今,孙悟空的角色一直都由他担纲。“我很喜欢孙悟空这个角色,一定要练得更好。”
人物:王振平
观众喜欢舞得大汗淋漓也开心
时而跳跃,时而翻滚,配合沙和尚和孙悟空的动作,貔貅在场上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卸下“狮头”,今年50岁的王振平满头大汗,上衣早已被汗水浸湿。
王振平的祖祖辈辈都会舞貔貅,读书时候,他就跟着父亲和村里年过七旬的长辈学舞貔貅,刚开始学非常辛苦,要练习扎马步和拳脚功夫,基础打好了才能舞得好。王振平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了,为了不生疏技艺,私底下他还是会自己练习。20岁那年,王振平与同时期学舞貔貅的大约30人一同出师,此后,他便正式开始担起舞“狮头”的重任。
“舞狮除了有一套章法,还要与沙和尚、孙悟空默契配合,这对舞狮的人来说难度不小。舞的过程也很累人,一个人舞大约20分钟,中途还要换人继续舞。”王振平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人外出打工,当时曾有很长一段时期,村民没有聚在一起系统地练习舞貔貅。不过,每年春节前一个月,无论是在外打工还是在留在村里的人,都会加紧练习舞貔貅,为了在春节期间舞起来,为来年博个好意头。
每逢节日或有喜庆的事,王振平也会回来舞貔貅,年,他还参加过在龙门县城举办的“百狮汇龙门”活动。每次舞貔貅,看见观众看得开心,现场喜气气氛升温,王振平都会感觉到很开心、满足,他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呈现出来,受到大家喜爱,就算舞得大汗淋漓,也是值得的。
文/图本报记者朱如丹陈春惠统筹本报记者朱如丹
▍编辑来源:惠州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龙门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