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认识作者/大漠长风一《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学”一条释义:“我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而最早时候,“国学”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可见,“国学”和汉代的“太学”,以及后来的“国子监”相当。“国学”成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文化的概念提出来,是在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空前转型、西学东渐成为一种趋势的清末民初。当时学界对“国学”释义争议较大。一是认为“国学”即“中学”,源自张之洞等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是认为“国学”即“国粹”,这一说法多失偏颇;三是认为“国学”即“国故”,时人多有做“国故”学问者;四是认为“国学”乃“中国固有之学”,以章太炎等为代表。而今,国人对“国学”的统一认识,可以释义为“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二依据《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分类:一曰六艺。有大小之分。“大六艺”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小六艺”是指“礼、乐、射、御、术、数”,旨在培养人格和各种技能,也就是传统的“小学”,教人进退洒扫。后来则以“小学”指“文字学”。二曰诸子,即平常所说的“九流”:儒、道、墨、法、名、农、阴阳、纵横、小说。三曰辞赋。四曰兵书。五曰术数。六曰方技。“国学”经典分类,按照《四库全书》之说,则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经部经典有十三经:易,书,诗,三礼(礼仪、礼记、周礼),三传(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史部经典如:史,汉,后汉书,三国志,春秋,通鉴,国语,本末。等等。子部经典如:老、庄、韩非、墨、荀、管、列、孙、公孙龙,以及淮南子、抱朴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集部更多,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文选、乐府,李太白、杜工部。等等。三所谓经典,都是本民族流传千古的高度精华,其思想、其文字、其技法,都是浓缩的、经过千锤百炼的。地不分中外,人不分华夷,要想创造,首先要继承,要继承必然要学传统。而读经典,是继承传统的最好途径。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想去吸收别人的文化,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因为,他的目光是短浅的,心胸是狭窄的,只能学些人家的皮毛等无足轻重的东西,学不了真滴,学不了人家的文化精髓。有简单的例子:比如学美国,我们有些年轻人认为美国一切都是好的,言必美国。但是,我们学了美国哪些东西呢?没有学美国人的冒险开发精神,没有学美国的那种大气概的民族精神,而是学习了美国的好莱坞、杰克逊、麦当娜。再比如学日本,也没学到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连日本的樱花的悲剧色彩也没学到(其实樱花是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去的,后来成了日本的国花),我们学到的是动画、卡通,是樱桃小丸子。一方面,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皮毛,一方面我们要连自己的传统文化也要丢了,这就不仅仅是尴尬了,是危险了。长久下去,我们恐怕会成为名族之林中的“文化侏儒”。特别是近年来,从中小学、大学,到社会各阶层,我们所听到、所看到、所了解到的,民众的“语文素养”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乱用字词,乱用典故,开口语不成句,提笔不能作文,好像是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些年轻人、中小学生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别说听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不懂得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也体会不到“语文”的美感。对于传统文化,更是一问三不知。前几年,台湾有个学者在大陆讲学,曾提到:中国留学生每年大量走出国门,作为有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一个国家留学生,当外国人问起:你读过《春秋》吗?《春秋》写了什么?你读过《论语》吗?里面的思想有哪些?你读过《易经》吗?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中国的《诗经》有多美?可以告诉我吗?-------我们的留学生,能给人家怎么样的回答呢?也许,只能是“对不起,我不知道”、“对不起,我不了解”、“对不起,我不清楚”。也许,为了挽回面子,我们的留学生会红着脸说:我知道《唐诗三百首》,因为我背过几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还背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如此不堪!我常回忆起我学“语文”的经过。从幼时“太阳当头照,我要上学校”、“大公鸡,喔喔叫,我要背上小书包”,到初中高中,多少本语文课本,除了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少数几篇颇有印象之外,其他能够沉淀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影响我的,大概也就那么几篇子曰诗云的几篇古文。而我的“语文”的学习,大抵是在课堂外,却也不是“经典”,而是“闲书”,可以列举出来的如:我在小学时候,就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到初中时候读了《红楼梦》和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其他的有《三侠五义》、《古今小说》,会背大段大段的山东快书“武松”以及大鼓书“呼延庆打擂”的唱词,还有《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夹杂着其他一些野史小说。如果说算得上经典的,只是比同龄人多背了些唐诗宋词,多读了些唐宋八大家。虽然唐宋八大在在杨度看来,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而我这些年来在工作中,受用的,也还真是这些。现在想补习补习经典,虽如饥似渴,却事倍功半,因为过去了那个最好的学习时期。四“做一个有相当教育水平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里的一句话。我也曾经试着向子弟们介绍传统文化经典,写了《我说“说文”》《漫谈“老子”》《走近“尚书”》等若干小文,应约参与了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实践研究”并业已结题。虽自知才力不逮,但也算希望籍一己之卑陋,为弘扬传统文化略尽绵力。近期以来,每日忙完单位工作,晚上通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0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