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前景 >> 流转的故乡,流转的声音
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乡音。世间繁华,喧闹嘈杂,声色迷离。唯有故乡的声音常温情流转于耳畔。
童年记事是七十年代中期。故乡是个千人大村落。那时候乡亲们比邻而居,乡音纯粹。没有重工业和各种机动车的噪音纷扰。街头巷尾只闻鸡鸣狗吠。偶尔会有小孩子们夜夜啼哭,母亲们轻轻安抚,或焦虑呼唤之声。
家家户户低矮的门框上都安有一个方形的有线小喇叭。每天早上,父亲早起,都去把插入地下的地线重新插牢,浇上点儿水。不一会儿,就会准时传来激昂高亢的“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的革命歌曲。有时会播出国家新闻,嘹亮昂扬的“样板戏”,满怀激情的“毛主席语录”。统一高调的声音充斥着村子的角角落落。
集体出工是以小队为单位。每一个小队都在聚居中心的高墙上,或者十字路口的大树上,高高悬挂一个铁钟,生铁铸造,声音悠扬响亮。每到上工时刻,我们的队长聚二爷总会威风凛凛登高立于钟下,手持木槌,肩头斜搭二个兜的蓝布褂,俨然一位发号施令的将军,仰头急促敲击大钟,众人慌慌而集,不敢懈怠。
村内小学校一直保留了敲钟的传统。一只巨大的铜钟陪伴了我们几代人。铜钟挂在那棵葱茏的大柳树的树杈上,繁密柔长的柳枝将它遮掩不见。值班老师手拉长绳,来回匀速击打,悠扬的钟声象一首美妙的乐曲飘荡在村子空中。有时拉钟绳被大风刮飘缠绕上了树梢,树枝摇拽,钟声响起,同学们误以为上课了,兴兴然纳着闷跑向教室……
后来,村子里统一在村委安装了扩音器,硕大的发声喇叭悬挂在村中心一棵大槐树下,东西南北各朝向都有一个,开会下通知,交工粮,交农业税等,声调宏亮,远传四方。有时插播港台流行歌曲,或在中午傍晚转播梅兰芳,单田芳的评书节目《岳飞传》《杨家将》等,村民们一边忙碌,或者吃饭或是闲暇,搬凳子坐于向阳处倾听。以至于大人小孩耳濡目染,人人都能说上一大段评书。几个顽皮的孩子偷偷用弹弓把大喇叭打得坑坑洼洼,
气得书记大爷怒火中烧,在大喇叭里追问了好多天。
八十年代末,收音机逐渐普及。有时早上为了听段相声,小伙伴们常误了上学。下午四点半的“小喇叭”节目,是我的最爱,孙敬修老爷爷,曹灿叔叔的声音那么有魔性,那么动听。收音机里面藏着那么多迷人的故事,那么多好听的儿歌民谣,还有各种小动物和“孙悟空,神笔马良,匹诺曹,小叮铛"等。让我们心驰神往,深深迷恋。“嘀嘀嗒,嘀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浸润了我们的童年,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电视机在九十年代走进了村子的千家万户。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港台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还珠格格>>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每人都会哼唱几首流行歌曲。大雪纷飞中的“春节联欢晚会”总能一统步调,整齐地让人们端坐电视机前,满怀期望,甘之若饴,彻夜难眠。“难忘今宵”的优美旋律回荡在村子的夜空……
还有那些与故乡风雨共生,水乳交融的声音:
拂晓公鸡打鸣,狗群追逐争斗,青蛙雨后高歌,夏蝉此起彼伏地鸣叫,小羊羔咩咩跪乳,老牛哞哞呼唤小牛犊,小猪饥饿争食,鹅鸭呼朋引伴……
挑担的货郎手摇拨浪鼓沿街叫卖,
卖豆腐悠长地“豆腐呵,豆腐”……
布谷鸟在枝头急声催促,麻雀惊飞振翅,喜鹊在窝里嗷嗷哺乳,蛐蛐儿在田间鸣唱……
甚至于:夜晚桂花嗽嗽落地
风吹檐头瓦片振颤
春雨漓漓入地,秋雨绵绵滴落
土地饥渴干裂,河中鱼跃腾空。
大千世界,万物哗然,静心而念,还是故乡之音如天籁般美妙。
那是故乡对游子殷切地呼唤之声呵!
壹点号一粒微尘(孟宪议)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