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烦人的鸡叫

发布时间:2022/10/13 10:28:27   

品头论足

作者简介谭光华|安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理事,著有文学作品二百万字,并有多篇获奖。

中秋节还有二天,王心宽下班回到家,却没听到鸡叫声。院子里那个新盖的鸡棚,还在那里闲着,里面一只鸡都没有。

中秋正是吃小鸡的季节,老伴将冰箱里小鸡烧好了,王心宽就倒了半杯酒,喝了一口,看着盘中的鸡,却在那儿发愣。老伴见他这样子,也不吭声,自个吃自个的。

王心宽去年还是银湖镇的书记,今年就变成县政协副主席了。去年中秋,他家住在银湖,中秋节还没有到,各村村支书,镇直机关各单位的头儿,都来瞧看王心宽,向他表示节日的祝贺,同时都提着四只小公鸡作礼物,他家院子里好几个鸡棚,装的都是小公鸡。

送小公鸡,是有意义的,一来是银湖的小公鸡都是湖边吃虫长大的,肉香;二来是,小公鸡的鸡冠刚冒出来,越长越高,高冠不就是高官吗?银湖的百姓很逗。

还真叫这些送小鸡的朋友说准了,果然在今年过罢年换届的时候,王心宽就由镇书记变成了县政协副主席,官位升了一格,只是没有权了。

王心宽调县里后,不愿意买公寓楼,却在城乡结合部买了个农家四合院,好处是,可种菜,可养鸡。往常在这个时候,送小鸡的都排着队来了,可今年,光听邻居家送小鸡的人在走动,并传来“嘎嘎嘎”的鸡叫,而他家却出奇地冷清,一个送小鸡的都没有。

儿孙都在外地,家里就剩他老两口儿,大眼瞪小眼,若有个老友来送小鸡,也好说说话,亲热哈哈一番。可这一调进县城,与老部下的往来一下子来个硬着陆,断了人来礼往的,还真是不习惯了。老伴偷偷地抹泪,认为不给他家送小鸡就是看不起他们了。

“嘎嘎嘎”,院外传来一阵鸡叫声,而且在他家住的巷子停了下来。

王心宽一阵惊喜,他猜一定是他的老部下从银湖赶来了,为他送小鸡来了。王心宽心里说,谁说我为人不好?中秋节不照样有人送小鸡?晚是晚了点,虽迟到,但不缺席啊。

一开院门,却见是一位四十岁的汉子从电瓶车上卸下四只小公鸡,却不是奔他家而来,而是敲对面的院门。门开了,热情的招呼声传递好几个院子:“他二叔,你咋来了?来就来了,还带那么多小鸡子干啥呀?破费!”

“吱呀”一声,王心宽生气地将院门关上了。失望,非常失望。他的心宽还是宽的,但却容不了的怒火要烧起来了。

“没良心,太他妈的没良心了!”他在心里在骂,“人家说,人一走,茶就凉,我这才离开银湖几天?就凉成这样!”

他在心里数啰他的部下。首先数啰戚小江这个熊孩子,我不提拔他,他能当上村书记?选举的时候我亲自到场,几个与他不对眼的都是我硬熊着他们,让他们顾全大局,他们才投了他的票!人家能忘我,你戚小江也能忘了我吗?他骂完了戚小江,又开始骂汪占山:你这个老东西,见了钱比见爹都亲,村民的补偿款你也敢动,若不是我及时发现,替你挡了上方的追查,你早就进去了……

他一个一个地在心里叫骂,骂完了他的十几个部下,但还是没听到他家的鸡叫声。他家的鸡不叫,而四邻八方的鸡却叫得特别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气得王心宽将一大杯白酒一饮而尽,“叭”地一声,将杯子摔了。

老伴将筷子往饭桌上一拍:“人家不给你送小鸡子,你摔杯子干什么?又不是杯子挡住人家不给你送小鸡了。”

月亮从东方升了起来,送小鸡的声音达到了高潮,鸡叫声从四邻八方传来,“嘎嘎嘎”的叫声着实让王心宽难受,电视看不下去,睡觉合不上眼。于是,他起来,到外面转游转游。

“收小鸡喽!高价收小鸡喽!”叫喊的是一位鸡贩子。

中秋送礼都是送小鸡,这是当地的习俗,但你送我,我送你,家里的小鸡放不下,吃不完,也是个麻烦事。于是鸡贩子就吆喝着登门压价收购各家多余的小鸡,然后再卖出去,赚其中的差价。

那位鸡贩子五十多岁了,跟王心宽的年龄不差上下。于是,王心宽就上前搭讪,给了他四百块钱,让他过一会儿将八只小鸡送到他的家。

王心宽回到家里,也就一刻钟的当儿,“嘎嘎嘎”的鸡叫声在他院门外响起。拍门打门,王心宽开门,与鸡贩子客套,声音响亮,让四方邻居都能听到,“嘎嘎嘎”的鸡叫声甚至比邻居的还响。

王心宽将小鸡放进了鸡棚,八只小鸡也正要上宿。但王心宽却兴奋起来,不时用竹杆捣捣,让“嘎嘎嘎”的鸡叫声重新响起,王心宽心中掠过一阵快感。

创作谈

创作谈:部下为领导送小鸡,在我老家不算是腐败,但送的鸡棚里盛不下,也是一种贪便宜的行为。王心宽习惯了别人给他送小鸡,习惯了中秋节的嘎嘎鸡叫声,其实他不明白,那些巴结他的老部下,都是装的,他调到县里任政协副主席了,一个送小鸡都没有了。我想通过此篇小文描绘那种官位心态,权位心态,人品格调:靠官位权力喝五吆六,让人们对你敬仰,那是假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

本文选自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编辑出版的《沪上微客厅》

年夏至日,由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主办的《沪上微客厅》面世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戴涛撰写发刊词。该书为上海微型小说学会会刊,收录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37位会员总计58篇微型小说作品,其中既有早已成名的微型小说名家的作品,也有刚刚起步微型小说创作的新手作品;同时还收录有微型小说理论及作品点评,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夏一鸣,副会长任晓燕、张越、严有榕题词鼓励。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题写了书名,内文插图漫画系上海滩著名漫画家郑幸遥、潘顺褀、王震坤等先生手笔。全书从作品内容到编排版式,图文并茂,美观典雅,显示了编选者的匠心独具,展示了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精神风貌。

附:《沪上微客厅》目录

章慧敏:对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烦人的鸡叫》那些场景都是画面感十足,新奇而好看的。就其内容来说,我看到的也是一篇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微型小说的素材大都是真实中带虚构,谭老师的“鸡叫”果然有原型,就发生在他的家乡,否则也不可能入木三分。

然而,正是谭老师认为“部下为领导送小鸡,在我老家不算是腐败……”便冲淡了本文的立意。那位王副主席还没有彻底退位,就遭冷遇,可见当地官员的品性,这种势利小人如何为民服务?而王副主席在有实权时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人,又包庇了贪污分子,上梁不正下梁歪,没人送鸡,活该如此!此文说的就是官场的腐败,但硬伤也恰恰在于“反腐”的主题有些模糊了。

刘永飞: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是篇很有意思的小说。说他很有意思,首先,他给主人公起了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王心宽”,其实,我们都看出来了,他的心并不宽,为了几只鸡弄得自己心烦意乱,同时,他不仅心不“宽”,而且还有“私”,比如“力排众议”提拔人,为乱用补偿款的人“打掩护”等。再者,小说用诙谐的笔法写出了王心宽的“官本位”思想,没人送小鸡,自己买也要听听鸡叫,甚至鸡叫得令自己不够快慰时,还不忘往鸡窝里捣上几竿子,某种程度上说,王心宽在官本位的作用下,已经有些思维变态了。千把字的容量,诙谐幽默,却令人警醒,我想这就是小小说的以小见大吧!

费平:《烦人的鸡叫》又是一篇反腐佳作!开头“中秋送小鸡”的民俗平铺直叙,后面“收购小鸡”有曲径通幽之感!立意明确:眼下尽“拿”,日后统“收”!

文中有些句子可以简洁,如首段“新盖的鸡棚还在那里闲着”就可以了,后面“里面一只鸡都没有”似蛇足。

另外,作品结尾平淡。如要奇谲出意,可改成这样:

王心宽回到家里也就一刻钟的当儿,“嘎嘎嘎”的鸡叫声在院门外响起。拍门打门,王心宽开门,见鸡贩子两手各拎四只小鸡,便放响声音与其客套了起来:噢哟,是钱科长,来就来还带什么鸡呀?那鸡贩子一头雾水:什……什么钱……钱科长?我是……

此刻王心宽立马抢先道,来,钱科长进来坐……鸡贩子更莫名其妙,我……我不是钱科长,我是收购小鸡的,你……你刚才给我四百块钱,不是让我送八只小鸡到你家吗……

王心宽闻此言,气得差点晕过去,他甩着膀子:你个……突然又大笑,哈哈哈……嘎嘎嘎,由于气急败坏,把“哈哈哈”也说成了“嘎嘎嘎”,在院子里直转悠,跟小鸡一般……

一孔之见,供参考!

周云海: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师友们评点、赞美很多,我不多说了。一个感觉:王心宽自换腰包买小鸡,会让我想起以前有个钓鱼人钓不到鱼,去菜场买了鱼,回家骗老婆的相声。这样的结尾有些老套。

赵荣发:文学作品需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在这一点上,尤其在源于生活上做得相当出色。也因此,全文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值得赞叹。

但有些地方的分寸感还把握得不够恰当。比如,他在心里数啰(注:这里应为“数落”吧?)他的部下时,有这么几句话,“选举的时候我亲自到场,几个与他不对眼的都是我硬熊着他们,让他们顾全大局,他们才投了他的票!”“你这个老东西,村民的补偿款你也敢动,若不是我及时发现,替你挡了上方的追查,你早就进去了……”如果说,前一个“硬熊着他们”已经够邪乎了,那么,后面的“挡了上方的追查”则明显违规违纪了,这样的王心宽还能官升一级?我猜想,可能作者为了让他怨气更大一些,所以夸大了他偏袒他人的尺度了,以致忘了会成为“一个漏洞”。

徐慧芬老师提出的“来了个真正送鸡的人”的建议非常精彩,我觉得也是对我的一种启示,值得我学习。

梁刚:《烦人的鸡叫》是一篇“官场心态”小说,谭老师是个有阅历的人,写这类小说应该是个老手。但这类题材的小说太多,“人走茶凉”更是一个陈年话题,要写出彩很难。其实,人性不是“两分法”这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中有白,所以“人走,茶不一定非凉”。官场也有“千里埋长线”的高手,有留下好“好口碑”以获取更大利益的人。用同一个角度去剖析“官场心态”是小说创作的大忌。至于小说结尾是否可以“出人意料”,那只是一个叙事技巧问题,上面已经有多位老师提出过上佳建议,我就不重复了。

朱洁:腐败始于小贪。小病不治,大病吃苦。小贪不惩,大贪祸国。鸡仔虽小,贪腐的本质不变。非常喜欢《烦人的的鸡叫》这篇作品,尤其是最后一句,捣鼓准备上宿的小鸡,只为听一声叫,“不正常”的动作将人物心理表达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李佳:微小说贵在“气”,“气”顺了,小说便有气势。而这股“气”既来自于主题、立意,也需要主线来牵引;故微小说虽短,但必须主题明确、主线分明。谭老师的作品《烦人的鸡叫》,以“官场百态”为主题,是比较常见的;而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主线构思得精妙。当再平常不过的鸡与鸡鸣与官场“老油条”王心宽的起起落落系在一起,便形成了几对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对比:有鸡与无鸡;鸡鸣声喧闹的“烦”与无鸡鸣声的“烦”;送鸡的与收鸡的;送来的鸡与买来的鸡……全篇无处不“对偶”,处处藏玄机,于是生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感。

另外,个人感觉,徐老师所提议的结尾颇妙,正体现出徐老师充满温度和关怀的写作风格,若如此结尾,将会给人性留有些许余地;而与之相比,谭老师的结尾则更犀利,富于讽刺意味。两种风格其实各有千秋,对于本篇小说而言都有适合之处。更喜欢哪一种?见仁见智吧。

戴涛:谭老师长期在淮北的一个县里工作,他通过《烦人的鸡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的当地风俗画,中秋兴吃鸡,自然便形成了送鸡,原本送不送个鸡也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旦心态出了问题,自然就兹事体大,就会心情很烦躁,就会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来。作者对于文中人物王心宽心路历程的描述和把握无疑是成功的精彩的。正因为本文定位于一种失落心态引发的故事,所以王心宽利用职权帮助下属选举,帮助下属逃避追查,显然已超出了纯粹是心态的范畴,而且,王心宽真的帮助下属做了这些事,那他指望得到的一定不是区区的几只鸡,所以这段情节的合理性还请作者斟酌。

徐慧芬:人走茶凉这类题材虽不新鲜,但小说融入了乡俗民风,叙述语言的生动又为之添彩,故而《鸡叫》就鲜活起来了。收尾深挖人性这幕亦颇精彩。我在想,能否在构思立意上再拓展一下呢?比如,当王心宽沉浸在自欺欺人的一时快感中,过后复又沮丧袭来时,突然间来了个真正上门送鸡的,此人正是王在职时解决过他生活困难的小人物,或是司机门卫或是其他村民小角色?如此,灰色的基调中也许就有了一抹亮色。毕竟人是复杂的,贪心重的干部也会有一时的善举,势利的人性也不涵盖全部。

崔立:《烦人的鸡叫》我之说,首先,八只鸡元是否贵了些,应是40元?其次,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味道似乎淡了些,少了些转折或是真我,如果说文末王心宽说,我主动去给下属们送鸡去,是不是可以更有意味。最后,王心宽胜任政协副主席,虽是闲职毕竟还是升了,一个送鸡人都没有前来,是不是也会少了铺垫?

周成树:《烦人的鸡叫》拜读了几遍,每遍感觉不一样。起初我不太理解送小鸡对王心宽来讲有那么重要吗?心思了停、吃喝不香、甚至;“气得王心宽将一大杯白酒一饮而尽。”“叭”,将杯子摔了!这种失态的失落感如此严重。后来我再次阅读此文、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以“鸡”说事,以小见大、侧面反映了“反腐倡廉”的题材。我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敏感问题,个别党员干部权大、风坏、心小、利重的腐败现象。王心宽原来作为银湖镇书记、每到中秋节前后、送小鸡的属下村官踏破门槛、而不当书记了、;“院子里那个新盖的鸡棚,还在那里闲着,里面一只鸡都沒有了。”我个人认为;王心宽解职调动工作、“今年就变成县政协副主席了。”作为没有人送鸡的理由不确当。是否干脆把王心宽作为退休人员为宜。不要提及政协副主席职务。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不一定正确。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还是一篇优秀文章。为您点赞

王毅刚:拜读《烦人的鸡叫》与其说是一篇反腐倡廉的作品,我感觉更是一篇反映社会人情世故的小说。在中国历来有富在深山有来人,穷在闹市无人问的市俗。本文就用细腻的笔触反映了这种市绘恶习。在生活中这样的事太多了,特别是经历过几十年的生活,看见或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还少吗?

杨纬黎: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这个“鸡叫”其实反映的是王心宽烦乱的心理,因为官职的变动,送鸡的人没有了,心态就起了这种变化。这个过程写得很精彩:老伴的反映,自己满心期许又到失望,然后生气痛骂,最后做了普通人会觉得不合理的事——通过自己买鸡来慰藉这种心理落差,整个过程刻画得细腻、丰富,细节也抓得很好。文中有一处容易引起歧义,王心宽从镇里升迁去县里工作,理应送鸡的人更多了。如果改为其他的事由读起来会不会更合理些?比如退休。

白云朵:《烦人的鸡叫》一文,读着轻松愉悦,文字张驰有度,节奏感很好。送小鸡收小鸡,构不成腐败,但也能传递官场的一些信息。因为没实权,所以没人过来送小鸡,从这个层面看,那些送小鸡者,尽管送的是小鸡,其实是有所谋的。而收小鸡者,收的坦坦然然,收得理所当然,再为送小鸡者谋点小利,形成一个互利圈。往大了去,其实就是官场的垢病。小说的结尾很有讽剌意味,为了弥补无人送小鸡的失落,自换腰包买小鸡,又为了跟邻家攀比,还营造小鸡很多的气氛,自欺欺人,哑然失笑。

李明新:王心宽,没有实权了,在这个位置上失去了平衡,心态跟着失衡了。以前看过不少类似的题材,比如送月饼,送烟酒,送红包,还比如:退休后经常开家庭会议,没有鼓掌睡不着等等,我隐约感觉是谭老师以前的作品,这几年这样的题材比较有争议,报刊发表官场小说比较谨慎;还有一点,本小说还可以在细节上,打磨的更漂亮,组合的更好;但是,鸡作为送礼道具,谭老师应用的不错,《烦人的鸡叫》切合主题,王心宽的名字用意非常,如果再细致刻画出鸡的神态,或许帮谭老师锦上添花,最后期待谭老师,涌现更多佳作,祝好!

顾海鹰:谭老师您好!我是没有资格点评的,因为我是刚刚进门的新人,因为特别喜欢鸡,所以江西的鸡,江苏的鸡,淮北的鸡我都养过,鸭鹅狗也养过,嘎嘎嘎形容鸭子的叫声更贴切吧。

严斌:评述谭老师的《烦人的鸡叫》:小切口、大意义。本文以“中秋送小鸡”这一民风民俗作为切口,将王心宽惊喜、失望、兴奋、快感的心理变化细致刻画并连成一线,官场中人的复杂心态一一展现,深刻揭露了“官本位”、“权本位”思想的丑陋以及在这一思想运行下不正常的处事规则。同时,标题和文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亮点,“鸡叫与不叫”都烦人,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不叫更烦人,而“王心宽”取名心宽,心还真得不宽,从而跟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强烈呼应,成为亮眼点睛之处!

阿碧:微型小说虽然被边缘化了,但是产量并不低,各种各样的题材都有人写,故事情节似乎被写尽了。因此,要写出新意来是很有难度的。毋庸置疑,谭光华老师的《烦人的鸡叫》是有新意的,新在送小鸡的情节。这样的风俗很少见,但是也很合理,喜剧感也恰到好处。

“王心宽却兴奋起来,不时用竹杆捣捣,让嘎嘎嘎的鸡叫声重新响起。”——这个结尾非常有趣,令人回味。“王心宽心中掠过一阵快感。”——个人觉得这一句删除后,结尾的韵味会更内敛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8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