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王朝的累赘明朝的藩王制度历史真鉴

发布时间:2023/4/11 14:41:07   

随着朱元璋将他的最大竞争对手陈友谅、张献忠和元顺帝变成背景而登基上位,这个曾经的“淮右布衣”在南京建立起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劳模般的工作状态为他自己的皇朝方方面面添砖加瓦。其中为了保卫自家皇权的核心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老朱模仿前朝进行了分封的制度,企图以七大姑八大爷所连带的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和基础,借助分封的诸王在危难时刻来拱卫京师。但是,为子孙们从头到脚都考虑到了的朱元璋,却没想到他这个制度成为了明朝巨大的累赘。

皇权和藩王们的冲突

朱洪武在建国之初,考虑到特别是边境线一带,残存的元朝势力依旧对着中原虎视眈眈,基于此因素,朱元璋把他的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分封范围东起辽东,西到陕西甘肃,沿着长城的走向依次设置了数位藩王,借此来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看似很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有缺陷的,笔者觉得朱元璋给予藩王独立的军事权和财政权造成了藩王们有极大的独立性,为后来的藩王起兵留下了巨大隐患。后来,在朱允炆和朱元璋的对话中,爷孙们也想不出对付藩王起兵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很快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咄咄逼人的燕王朱棣就瞬间起兵,着实给朱元璋打脸。

对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性格,《明史》描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甚至曾经得病不上朝,大臣都来劝告他,他对无法上朝感到深深的内疚,并且通令全国,让全国百姓都知道。他还又削减人民的负担,都与民得利。这样一位好皇帝,面临藩王势力壮大的问题,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性开始实行削藩。朱允炆的削藩一时三刻之间也端掉了不少的藩王。

但是却碰到了朱棣这个硬茬子,一边是为了自己的统治权,一边是为了造反也要完成自己的理想,于是双方将伦理道德置于一旁,开始大打出手。结果都知道,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依靠卓越的指挥能力黄袍加身,走进了南京城。其他藩王本以为朱棣会顾及自己的藩王出身,善待藩王。没想到入主南京城的朱棣继续为了保卫自己的统治而削藩,他的不守信用也为后世的宁王之乱埋下了祸根。在这期间,皇权和藩王们的冲突对抗还是不少的,双方的着眼点都是能不能使得自己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化。

笔者觉得,老朱的想法出发点还是挺好的,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人都是有野心的,在高高在上的皇权诱惑下,朱家人虽然比起不少皇朝流血是少了很多,但是也有靖难之役,宁王之乱,朱高燧等几起流血牺牲事件,在朱棣上位以后,老朱苦心经营的藩王拱卫皇室制度被朱棣敲的粉碎,他把边境线上的几位藩王比如辽王等纷纷迁徙到内地严加看管,皇权和藩王的冲突在朱老四的手里暂时告了一段落。

被藩王吃垮的明朝财政

作为从小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元璋,他真的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从取名字的偏旁用金木水火土到规定子子孙孙们的零花钱。老朱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子孙孙繁衍能力有这么强。作为大部分时期社会都是十分平稳的明王朝,对于藩王们出行又控制的极为严格。比如经历了“靖难之役”的朱棣,他主张将藩王豢养起来,平时金银财宝要什么有什么,但只有一点,不能养兵,更不能踏出自己的封地一步。这样一来,大部分藩王自然都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也有忧国忧民的嘉靖父亲),没事做的藩王们自然只能享受床笫之欢。据记载

明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靖江王陵

在这种情况下,从明初一共也就几个儿子加上一个作为靖江王的侄子的朱氏藩王集团迅速扩张,到了后期,因为要顺应宗室人数的变化,所以明朝也就相应的推出了郡王,辅国将军等阶梯性降格的职位来符合需要,当时的朱氏,成为了明朝最大的家族。这么多的人口,吃饭自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除了规定好的俸禄之外,不少的宗王纷纷采用兼并土地,把农户变成佃农的方法,成为地方上面最大的地主来额外扩大自己钱财的来源,并且在明朝中期之后,打破了朱元璋所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纷纷开办商店来经营。

但是这种形式增加外快的方法只能属于那些和皇室有着嫡亲关系的一字王,那些旁系远支除了皇室一年发放他们的禄米,也得不到什么特殊的照顾。在宗室人数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之下,相应的却是明朝政府在张居正改革之前财政赤字的连年高涨。一句话,连皇帝自己都用度要想着花,哥几个那我们就对不住了。饿死旁系宗室的事情也是时不时会发生的,宗禄问题是明朝的一个心腹大患,明朝的财政根本填不满这些无底洞。

除了实际的支出,宗室们所占据的田庄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都是自家人,谁给您交税啊,雇农们纷纷把自己的田地托管给了藩王名下的王庄。相比之下,藩王抽取的佃租少多了,大明就在一群寄生虫的包围下前行了两百多年,仔细想想也是难为它了。

明末藩王的众生相

朱元璋最初设置藩王的想法是,在皇室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各位可以帮下忙。但是从比如从西晋的历史经验来看此招是行不通的。在明末,除了周王拿出自己所有的家财和开封的军民们死守开封许久,其余的藩王简直就是累赘加送财童子,在李自成张献忠两人各地作战中,各地的藩王自然是他们杀大户的对象,这些藩王也真不白给,比如著名的福王和蜀王,这两位在明末各地藩王的财物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在手下报告他们赶紧把钱拿出来犒赏军队来抵御农民军的时候,这两铁公鸡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哭穷,反正就是不出钱。

在洛阳城和成都城被攻破之后,这两也就成为了众所周知的福禄宴和投了自己的聚宝井,镇守武昌的楚王更加过分,面对张献忠,作为皇子皇孙的他直接撒泼打滚求张献忠放过自己。更是直接让明朝还能依靠的督师杨嗣昌在听闻楚王被杀之后惊惧而亡,在明军的作战中,又不得不去解救那些藩王,更是极大的束缚了明军的手脚。崇祯的多疑也是造成明末藩王投降跑路的重要原因,唯一一个唐王起兵准备去北京勤王,还没到半路就被崇祯抓了起来并且关到了位于凤阳的皇族监狱。误打误撞之下,也成为了南明唐王政权的初始,因为朱元璋的错误制度设计,只能注定使得他的子子孙孙成为王朝的累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这么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分封制作为一项古老的制度,不论是西周也好,汉初也罢,还有今天谈到的明朝,这无数次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它的脆弱性。它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性中对于权力的渴望,纵使可以依靠分封子孙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但时间一长,血缘关系淡化以后,整过国家就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了。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明会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