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图片 >> 四年级下学期课文预习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
第1段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开篇从屋前写起,绘出了“瓜藤攀架图”。
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瓜架和石狮子、旗杆对比,突出了瓜架的“可爱”。从“结、挂、衬、青、红、碧绿”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看出屋前的瓜架色彩明丽、富有生机,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第2段
写乡下人家在门前屋后种花、种竹。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用“有些人家,还……”衔接,依着时令介绍门前的鲜花,寥寥几笔,勾勒出“花开三季图”。用“朴素”和“华丽”两个看似相反的词语形容门前的花,“朴素”表现出这些花不用精心打理,自由生长。而这些花依着时令开三季,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所以又很“华丽”。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用“还有些人家”过渡,笔锋转向屋后的青竹和鲜笋,描绘了“雨后春笋图”。细腻而有条理,让人仿佛置身在绿意盎然的画卷中。“探出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刚刚破土而出的动态画面,好像在好奇地打量着这美丽的春天。朗读时,读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生机盎然的欣喜之情。
第3段
写乡下人家喜欢养鸡。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得。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率领”“耸着”“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这些都是动作描写,把母鸡、公鸡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运用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写出了母鸡犹如一位带着孩子寻找食物的母亲;雄鸡俨然一位在阅兵的斗志昂扬的将军,又如同一个尽职尽责的丈夫在保护家人、守护家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耸着尾巴”和“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写出了雄鸡精神抖擞的状态。这些描写构成了一幅趣味横生的动态画面。
第4段
写乡下人家养鸭。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用“即使…..也....”这一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说明鸭子在河里自由自在,不惧怕人。鸭子“不吃惊”,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鸭子与人们相处得很和谐。画面一下子变得丰富而灵动,展现出乡下人家生活的自在与生机。
第5段
描写了夏天乡下人家的生活情景。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天高地阔”是形容空间大的,在课文中是指农家人吃饭的场所宽阔,在这里也表达出人们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红霞”和“鸟儿”,一静一动,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微风”,也成了乡下人家的“好友”。“好友”一词别有意趣。“门前晚餐”这幅独特的乡村生活立体画面,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朴素、生机、自在、和谐的欣赏和向往之情。
第6段
写秋天乡下人家恬静的夜晚。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
与开头写乡下人家搭瓜架照应。
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采用拟人的写法描写纺织娘的叫声,流露出作者对这声音的喜爱,接着用一连串的拟声词把这种声音的美妙渲染出来。乡下的人们在这“赛过催眠曲”的虫鸣声中进入梦乡,多么令人羡慕,读后让人更加向往乡村生活。“门前晚餐”和“秋虫夜吟”两个场景,让画面一下子立体、热闹起来,有了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两个场景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独特、迷人的田园风景画。
第7段
写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都有独特、迷人的风景。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重点)
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