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资源 >> 孩子挤眉弄眼,要警惕抽动症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出现频繁眨眼、皱鼻、噘嘴、摇头等行为。许多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的“坏习惯”。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医院针灸康复科鲍超主任中医师聊聊抽动症的那些事。
图源视觉中国
孩子“挤眉弄眼”,可能不是习惯问题
鲍超主任中医师介绍,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双眼眨动、抽鼻、摇头、扭脖、耸肩、肢体抽动、喉中发声难以自控等。其患病率高达6.1%,男孩多于女孩,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患儿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强迫症等其他问题。
通过对抽动症患者及家族成员的研究发现,部分抽动如短暂性抽动具有家族聚集性,同一家族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0%~50%。另外,研究表明抽动的发生与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NE)及氨基酸等的失衡有关。抽动患儿可出现血铅浓度升高或血锌浓度降低,另外,感冒、过敏性鼻炎均可影响抽动患儿的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患儿存在父母家教过严和偏离常态的干涉管制教育,刺激儿童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饮食不洁、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等都有可能造成抽动的发生或加重。
图源视觉中国
中医“调肝熄风”,缓解孩子抽动症状
儿童抽动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病情恢复有所帮助的药物,如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但是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不确定,且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
由于抽动症对人格的不良影响十分常见,有些孩子在抽动控制后仍不能适应社会。所以对因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当注意心理的治疗。同时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轻担心和焦虑。
针灸对于抽动症有明显的的改善效果。鲍超主任说,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无副作用,孩子及家长都能很好地接受。鲍超主任团队根据全国名老中医吴旭教授的学术思想,采用“调肝熄风”为主的治疗方法,结合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等,多管齐下,临床疗效证明,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抽动症状。
避免责骂、指责对待孩子抽动
那么针对患儿出现的这些症状,家长能做些什么呢?鲍超主任提醒家长要注意:
①正确对待,多予鼓励
避免采用责骂、指责、反复强调等方式对待孩子出现的抽动,这样会强化孩子的抽动表现。当孩子有了进步,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孩子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在学习中,家长也要减少对孩子的压力,避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
②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让孩子尽量晚上10点休息,保证每天8-9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③电子产品,减少使用
减少手机、电脑、电视的使用时间,避免观看惊悚、恐怖、紧张刺激的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
④合理饮食,注意搭配
家长应注意荤素搭配,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辛辣、油炸、甜腻的食物,不喝碳酸饮料,不吃发物(公鸡、鲫鱼、老鹅、羊肉等)。
⑤避免感冒,增强体质
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以使孩子情绪放松,增强体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做好孩子的保暖措施,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导致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