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历史 >> 肉蛋白的中场战事猪肉不够,鸡肉来凑新浪
来源:雪球
作者:林野道
来源:财经戴老板
山东人民比较懂鸡,扒鸡、熏鸡、烧鸡、黄焖鸡、挖掘鸡……他们不仅会吃鸡,更会养鸡,现在全国每十只商品肉鸡中,就有四只出自山东。
齐鲁大地擅养鸡,主要是老天爷赏饭。山东地处北纬34°~38°,光照充足,湿度适宜,农业资源丰富。而养鸡一大半成本都在鸡饲料,其中玉米和豆粕是最主要构成,而山东恰是这二者的主产地,成本优势让山东鸡价廉物美,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又让这些优势辐射到全国。
成本优势其他农业大省也有,但而独特的半岛地理优势,就是别家抄不来的作业了。鸡容易染病,尤其是近年来频繁爆发的禽流感让养鸡户们损失惨重。相比地理上毫无遮掩的内陆地区,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狭长的内陆带形成了天然的疾病防护屏障,疫病相比其他省少得多。
因此,仅胶东半岛就诞生了三家养鸡上市公司,蓬莱的民和、烟台的益生、威海的仙坛,形成犄角之势,人称齐鲁养鸡三巨头。
要想成为养鸡巨头,必须抛弃散养走工业化路线。上述三巨头中的一位山东籍董事长这样讲[1]:“以前每到喂鸡的时候,饲养员一进门鸡就全都飞过来了。几千只鸡一下子全都飞到门口……过程起码得压死十多只鸡。我们当时就想着怎么能减少这个鸡的损耗,就想到了笼养。”
这个道理并非是现代发明。早在南北朝时期,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提倡鸡要圈养:只有把鸡关在圈中,限制它们的活动,减少日常的消耗,不让它们瞎折腾,才能快速增重,早日成为人们的盘中餐。简单一句话就是,鸡是要被管起来,这是为了鸡好。
按照这个视角,成龙大哥也非常适合来养鸡。
01
很少人知道的是,中国人日常吃的大多数鸡,并不是神州大陆原产的,而是一个外来物种。
年,荷兰女王朱丽安娜访华,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五十只白羽鸡。白羽鸡通体白色,鸡冠血红,国内极为罕见。在那个“养鸡数量超过6只就是资本主义”的年代,女王带来的鸡却享受了超高礼待。明明是下蛋鸡,却被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养得太肥,以至无法产蛋。
改革开放以后,8亿农民争先恐后创富,门槛低的养鸡行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年,来自泰国的正大集团为国内引入了白羽鸡工业化养殖模式,把“公司+农户”的模式复制到中国。因此谁也妹想到昔日的“国礼”白羽鸡,最终成为中国大众餐桌上最稀松平常的肉类。
白羽鸡最先进入开放一线广东,但由于脂肪含量少,鸡肉总是一股柴柴的劲,不及国内土鸡味道鲜美,因此并不受爱煲汤的广东人欢迎。广东留不住,山东却眼光独到,在八九十年代“农业大合唱”的背景大力养殖白羽鸡。虽然吃起来口味一般,但出口创汇却是非常给力。
当时日本鸡肉需求大,山东白羽鸡几乎全数出口日本,而80~90年代那会儿养殖企业的祖代种鸡也都是进口,导致白羽鸡养殖行业呈现出一种“来料加工”的制造业特点:原材料进口,产成品出口,两头都在外,专门用来出口创汇,一般老百姓其实很难吃到甚至见到这些鸡[11]。
养鸡场中的白羽鸡,山东,年
胶东半岛诞生了最早的一批养鸡先行者,广东、四川、河南等农业大省也有不少农民企业家通过养鸡赚来了第一桶金,如温氏的温北英和新希望的刘永好。但尽管门槛低,要做到大规模养殖的难度很大:只要一只鸡出现疫情,鸡就会成片死亡,这条路布满了艰辛和血泪。
因此在产业里,有“家财万贯,带毛不算”的说法,艰辛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那些三十年来坚守本业的新希望、民和、益生,都在风风雨雨中存活并壮大。反而前身是养鸡公司深圳康达尔,年上市后成为农牧第一股,在资本运作下开始转型高科技,连名字也改成了科技感十足的“中科创业”,一圈资本游戏后,最后只剩一地鸡毛。
年,国家领导人到访北京红星养鸡场时,写下了“总结经验,把机械化养猪养鸡事业发展起来,满足人民需要”的题词。4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在年全球50大肉鸡公司排行榜中,新希望和温氏集团已经排到了全球前五名。
但在辉煌之下,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白羽鸡育种的国产化率,居然比芯片行业还低。
02
要知道,中国是最早养鸡的国家,证据为慈山遗址(公元前年)出土的家鸡遗骸,怎么会出现国产化率低的情况?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养鸡格局:南北分成两派,以两广为代表的南方阵营,是黄羽鸡的大本营,我们常说的土鸡便是其中一类,养的慢;而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阵营,则是白羽鸡的大本营,清一色为国外引进品种,养的快。前者是本土派,后者是外来派,两者分庭抗礼。
而白羽鸡入华四十年,已经拿下了国内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在速度、产肉、省料环节全面碾压黄羽鸡。首先,白羽鸡养殖周期短到要求42天,黄羽鸡最快也要60天,慢则百日以上,老母鸡则更要慢慢熬,而一只白羽鸡如果养上60天才出栏,只能说明养殖技术不合格。
再者,成年白羽鸡通常可以比黄羽鸡长肉多上1斤,就像南方人北方人固有的身材差异一样。而白羽鸡长出每斤肉所需要的饲料只要1.8斤,正常黄羽鸡长一斤肉平均要吃掉2.5斤饲料。成长周期短、出肉量大、料肉比低,白羽鸡成长特点契合了工业化养鸡的各项条件。
白羽鸡vs黄羽鸡
先进生产力总是来自科学技术,一百年前华夏大地上的老母鸡还在自由扑楞翅膀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鸡就已经被圈在笼子里,开始了基因育种技术。它们从出生、成长、繁衍到最后离去,都被精确到时分地记录。一天该进多少食,该吃多少药,都在严格计划内。
养鸡看似只是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但在生产上远非如此简单。一个正常的养殖程序,需要经历:①曾祖代鸡②祖代鸡③父母代④商品代鸡苗⑤商品代肉鸡的流程。而国外控制的,就是白羽鸡的老祖宗,曾祖代鸡。曾祖代鸡的鸡仔祖代鸡,便是国内的引种来源。
这些鸡远渡重洋,坐着飞机来到几千公里之外的新国度,抵达养殖企业后,由于害怕感染疾病被迅速隔离。随着长大成熟,一只公鸡该与哪一品种的母鸡配对,配对几只,都被精心设定。
然而,鸡也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从祖代鸡起经历三代以后,下一代的鸡已经无法达到最优状态,长肉变慢、产蛋量下降、抗病性能快速减弱。因此祖代鸡需要从国外源源不断补充,一代功成身退以后,又一代继续接棒,以保证“祖代鸡-父母代-商品代”持续运转。
中国养鸡尽管已经实现规模化,但在育种技术到现在依然受制于人。因为育种这个细分领域,有着堪比芯片的行业壁垒:基因选种上难度很大,国外养鸡育种已经是个长达百年的产业,国内从零开始做基因筛选和性状改良工作,投入成本就不单单是以亿计价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进一套祖代鸡的成本并不高。
通常一套祖代鸡(一只公鸡配十只母鸡)成本不到元,而这一套鸡经过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流程,最后可以孵化出只小鸡,平摊下来不贵。另外在庞大的养鸡存量量前面,国产祖代鸡培育的商品鸡即使只差0.1斤的产肉量,也会影响可观的收入,企业没有国产化的动力。
可见,谁掌握了祖代鸡核心技术,谁就成为站在行业金字塔塔尖的赢家,实现“赢者通吃”,余下竞争者只能被清场出局。因此,育种环节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光是德国安伟捷、美国科宝(母公司为泰森食品)、法国哈伯德,三家公司就拿下了全球97%的祖代鸡供应。
行业集中度,堪比芯片制领域,三家占97%市场份额,不比光刻机等领域的垄断程度小。
我国在年以前,政策层面并没有意识到自主育种的重要性。有一次,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询问农业部主管畜牧业的副部长[3]:“为什么白羽鸡养殖不能像生猪一样纳入政策重视范围?”这位副部长的回答很是直白,“因为你这个白羽鸡是国外引种来的。”
养鸡国外引种→企业缺乏支持→自主育种失败→继续国外引种,这个循环大大制约了养鸡行业的“国产化率”。
年,农业部发布《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白羽鸡开启育种“国产化”进程。有意思的是,年国家为了扶持芯片发展推出的“集成电路大基金”,也就是说:在同一年,芯片和养鸡同时开启了国产化的攻坚之路。
不过在年,肉鸡养殖领域还发生了另外一家大事,这件事知者甚少,但却影响了亿万老百姓的生活。
03
年1月8日,新希望、民和、益生、正大、圣农,甚至百胜、麦当劳等50家企业的代表齐聚在北京上东盛茂饭店,目的只有一个:拯救白羽鸡。
白羽鸡“行业大地震”源于年底的一封媒体信。肯德基供应商山西粟海只用45天就把小鸡送上了餐桌。一时间舆论哗然,大众认知中养鸡短则三五个月,长则半年以上,而要达到肯德基的供应目标,那鸡肯定有六个翅膀。
紧接着,央视推出《揭秘“速生鸡”》系列,揭露了养殖户在养鸡中药物滥用的情况。短短13分钟视频里,脏乱的鸡舍、堆叠的死鸡、成袋的药瓶,一幕幕昏暗阴沉的画面,让人隔着屏幕都能不寒而栗。最后,当被问及这些“问题鸡”卖到哪里去时,养鸡户回答:六和。
六和,是山东青岛一家养鸡龙头企业,也是肯德基、麦当劳等餐饮巨头的主要供应商,5年被农牧业巨头新希望收入麾下。然而就算身为中国强的六和,依然无法有效监管与其签订协议的养鸡户们。昔日造就养鸡业辉煌的“公司+农户”模式,弊端在视频中展露无余。
问题的爆发还要从买卖双方市场力量说起。在养殖行业中,我国小农户居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统一力量对抗下游采购商。因此,议价权更多集中在身为采购商的大公司手中。两方博弈中,农户付出最多,但是因为缺乏对市场运行规则的理解,只能拿着最微薄的利润。
央视的采访中养鸡户提到,一只鸡的利润只在1块钱上下。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一方面尽量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大养鸡数量,恨不得把空着的地全部填满;另一方面就是不敢给鸡停药,因为停药后一旦有一只鸡出问题,马上会出现成片死亡的状况,相当于一年白忙活。
小农户数量众多,公司监管成本上升,只要没出事,就都睁只眼闭只眼。
央视《揭秘“速生鸡”》
“速生鸡”、“药鸡门”事件曝光的年,被推向舆论风口浪尖的不仅是六和,对中国养鸡产业而言,是一次全线的溃败,负面信息接踵而至,大众对鸡肉消费的排斥和恐慌也达到了顶点。然而考验并未结束,年年初大规模爆发了禽流感,行业整体亏损高达亿[4]。
然而在鸡肉供给上,养鸡企业生怕大家吃不上肉,冲着人均一年吃鸡20公斤的消费目标,争先恐后扩大祖代鸡引种,到年达到顶峰。按正常需求推演,国内70万套祖代鸡引种已经可以满足肉类需求,但是13年的引种量达到了惊人的万套。
一面是激增的供给,一面是萎缩的需求,两股力量合击下,鸡价狂跌不休。养殖大户们按捺不住开始联手干预市场,一场养鸡业的“供给侧改革”拉开了序幕,便有了本段开头50家企业齐聚北京的一幕。
会议当天成立了白羽鸡肉鸡产业联盟,决定限制白羽鸡引种,尽最大可能控制国内肉鸡供给。前期引种强推减少10%,但供给依然无法遏制,6个月后又推出《北京共识》,供给限制力度进一步加大。到了年,白羽鸡引种接近腰斩。白羽鸡引种规模的限制,一直持续至今。
一面是企业的自救,一面是农户的无奈。年,远在吉林德惠的养鸡户们苦于行业长期亏损,只能通过火烧鸡苗来引起大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