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第一产易辙破解纳雍滚山鸡产业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2/11/3 13:42:54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谚语的启示

纳雍农村有句谚语:一个牛是放,两个牛也是放。

这句谚语的意思很浅白:一个人放一头牛,成本是1,价值是1,如果改放两头,成本依然不变,价值则翻番,变成2,劳动效率提高了,收益也增加了。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赚点盐巴钱。”小农经济时代,农村养殖都是以户为单元,牛也养,猪也养,鸡也养,数量都不多,一两头(只)而已,好比斗地主时摸上手的牌,看似都是一把牌,然而牌与牌不关联,不成对子,不成连牌,不成炸弹,想一手打完一把牌,根本不可能,得一张一张地出,没有发牌权和控牌权,被动。

“一个牛是放,两个牛也是放”的朴素谚语,张扬着“规模化生产”的民间智慧。但在“欠发达、欠开发”的纳雍,在经济、技术、市场等各种要素都还“锣响鼓不响”的情况下,这个民间智慧根本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这是一件几十年都没有解决的事,这是一条几十年都没有抵达的路。

时代的潮流咆哮奔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时间的新陈代谢中,在养鸡规模化方面,吐故纳新的纳雍,渐渐从“不可能”走向了“可能”。

年,滚山鸡养殖全产业链打造被纳雍县委政府提上实施日程,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相对集中的专业养鸡模式渐渐取代千家万户养鸡的模式,“一个人放一头牛”变成了“一个人养一群牛”。

改了弦,易了辙,“规模化”从此有了可能,集约化和专业化也日渐萌芽破土,产业化的瓶颈由此打破。

蛋鸡养殖场,工人装鸡蛋

龙头的带动

从杭瑞高速上的厍东关收费站下站,往左前方行驶,进入厍东关乡李子村水泥公路。大约1公里处,群山环抱中的一片洼地里坐落着纳雍滚山鸡产业的保种育种场。来自化作乡益新村的农民王礼先就在这里务工。

王礼先是人工授精的佼佼者。他手头的鸡都是“爷爷奶奶辈”的,鸡“儿孙”的品质决定在他手里。

王礼先随便抱起一只公鸡,轻抚两下,一挤,精液就滴到杯子里,随即被他“种”到产蛋的母鸡体内。

“产蛋母鸡三四天最多七天就得授精一次,这边才忙完上一批,那边又轮到下一批”,这种手工活的频繁,让他几乎没有时间离开保种育种场。

李子村保种育种场处于纳雍滚山鸡产业的最前端,来自毕节牧科所的专家被集中在这里搞科研,原种母鸡和公鸡被集中在这里搞“生产”,这里打一个喷嚏,整个鸡产业就会感冒。可以说,它就是万丈高楼的“第一块基石”,是养鸡龙头上的“龙冠”。

……

早在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重点区域畜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这是一个向往几何级数增长的愿景,目的在于消除“欠发达、欠开发”。伴随这一顶层部署而来的亿元资金,分别投向了各地山地生态畜牧业领域,纳雍自在其中。

在纳雍,养鸡产业链上的主要节点,包括了生态饲料厂、原种扩繁场、育雏场、放养场、有机肥加工厂、屠宰冷链物流中心、销售公司、百凤庭餐饮连锁企业等,产业运行路径则明确为:原种扩繁场提供鸡苗→乡镇统一育雏→村专业合作社打造饲养(生态放养)基地→专业平台屠宰加工销售。而统揽这一切的龙头企业,就是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捕鱼人提起鱼网上的大绳往河里一抛,鱼网上的网眼就一一张开,这就是“纲举目张”的原始释义。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健,就是那个抛绳人,干的就是“纲举目张”的事。

纲举目张。在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龙头的带动下,纳雍建成育种保种场2个,建成占地亩的原种扩繁场1个,建成乡镇育雏场24个,建成集中饲养场18个,此外还有占地50亩至亩不等的生态放养场39个,培养了养鸡专业技术队伍90人,育苗、育雏、饲养等第一产业基本上作好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初始准备。

寨乐镇滚山鸡集中养殖

产业的辐射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统筹下,各处育雏场、生态放养场同频共振,保障了纳雍县活禽屠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加工需求,也带动了一大批劳动力就业增收。

在寨乐镇新发村大垭口集中养殖场、胡家坝村集中养殖场,鸡们活动在保温的鸡棚里,站在铺着稻壳的地面,啄食,饮水,听音乐……给料间,饲养人员每天记录着鸡们的生长情况、投料情况,为鸡们到达活禽屠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时提供了可追溯的原始凭据。

位于化作乡以麦村的生态放养场是纳雍滚山鸡产业发展链上的一个缩影,王礼先培育出来的鸡“孙子”就在这里成长。以麦生态放养场年12月投建,吸纳4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链接这一放养场的多名贫困群众年终在此分红。

化作乡益新村的胡美就在以麦村生态放养场务工,给鸡投料,兼顾捡蛋,月薪元。“在这里干活,包吃包住,离家又近,方便照顾一家人。”

胡美和王礼先同属一个村,王礼先在养殖的前端,胡美在养殖的终端,她们在滚山鸡养殖产业链上是劳动的接力者,也是就业的受益者,还是分红的享受者。

“每出栏1只鸡,公司提3元钱给贫困户分红,确保每个贫困人口年终分红1元。”锅里有,碗里就有,农民就业与增收的“小马”,拴在养殖场的“大树”上,改弦易辙探出来的路径,丰富了“第一产业”的内容,诠释了“农业产业化”的时代内涵。

纳雍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领航的意义,还在于它激活了以户为单元的养殖,曙光镇猴儿关社区鱼井组的妇女杨爽就是一例。

个不高、皮肤黝黑的杨爽“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年她想养鸡,参加源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创业培训后,在10亩脆红李基地上开始林下养鸡,一养就是只。“一人动嘴,十人嘴酸”,见杨爽养鸡来事,90%的村民都跟着养。杨爽说:“村里做什么都要人带头,我是人大代表,更应带头。”

记者:周春荣

编辑:陈一仆 校对:张 艳   

编审:李 清 监制:李  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0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