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发展 >> 我眼中的瑞安非遗国际在线
作者:意大利汉学家唐云(GabriellaBonino)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南部的瑞安市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活字印刷、鼓词、藤牌舞和蓝夹缬更是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在陶山镇,当地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瓯绣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在莘塍街道和塘下镇,众多“米塑”匠人用糯米捏成栩栩如生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各类造型,而门神画师们则让当地祠堂的大门展现出绚丽缤纷的色彩;此外,竹编、彩石镶嵌和吹糖人也是当地闻名遐迩的传统手工技艺。
瑞安竹编
李道永拿起一根沉重的竹子,将一端锯平,随后打平竹节,再用斧子将其垂直一劈两半。为了他的活计,李道永会亲自走进瑞安高楼的竹林中,寻找一种尺寸相近、杆身笔直的三年生毛竹,这是制作竹编的理想材料。接下来,李道永会用小斧子将竹杆两侧削制成一条条轻薄的竹篾条。为了统一宽度,篾条要经过“过剑门”这一工序,将其插入在一张板凳上安装的两块刀刃形的金属片之间。随后,过刮刀,使篾条厚薄一致,还将被置于冷水或蒸汽环境下作软化处理。最后则是染色环节:一块一块的竹面被浸入高温无毒的天然染料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染后再用自来水冲洗。六十多年来,李道永用这样的竹篾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在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家族及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拥有逾年历史的瑞安莘塍上村竹编,当地叫做“做蔑”,得以传承后世。浙江地区盛产竹子,竹编手艺人不计其数,而上村的竹编则以其独特的“红十字竹箩”而闻名天下。
李道永的家族从事竹编工艺已历五代。在我初次造访上村时,年逾花甲、略显消瘦却总是面带微笑的李道永正在用木制模型编制一个花瓶,而他的两个儿子则在进行一系列和合的收尾工作。
十五岁时,李道永就随父亲进入莘塍竹器生产合作社(年建立)工作,后历任前身为该合作社的瑞安工艺竹编厂(年成立)工艺师、工艺主任和厂长。在这家当时专供出口外销的竹编厂带有英文讲解的老工艺品目录上,我发现了众多产量虽小,艺术价值却颇高的竹编精品,而其中最优质的均出自李道永之手。上世纪八十年代瑞安工艺竹编厂关闭后,李道永选择以个体经营的方式继续他的竹编活计。年,他的事业迎来了新起点:这一年,一位邻村的乡友登门请他编制一个“鞋簩尔”,这是一种当地专门用于收纳鞋底和针头线脑的圆形小筐。此前,这位乡友也找过其他艺人,却无人会做。后来,李道永为他编出了一个精美的“鞋簩尔”,自此,“鞋簩尔”成为了当地婚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凡有婚礼,必有嫁妆,而嫁妆中必不可少的竹编器物,如果盆、茶盘、花瓶及和合、锦格、六合、书笼、重盛等则都需由李道永亲手来编制。根据当地婚俗,新娘舅舅会事先在“锦格”小提篮中装入染成红绿两色的米粒,继而在婚礼中取出并一捧捧撒在地上,以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而搬家当中,舅妈还要准备一个“载满”小筐,并装入枣子、花生、谷子、年糕和“红包”分给亲戚。
在我见到李先生时,他刚刚接到一个订单——为当地的“藤牌舞”活动编织36面藤牌。此后,他计划编制一些大型的花瓶。
年,瑞安竹编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石镶嵌
瑞安市陶峰(陶山故名)工艺雕刻厂地处瑞安市陶山镇霞林村,其厂房坐落于稻田与一片甘蔗园的怀抱之中。入口处的杂草丛中堆放着各种颜色的石材,有的还盖着毛毯以防日晒。在这些用于彩石镶嵌工艺的红、蓝石料中,一块带有白色斑点,犹如玉石般的绿色大石头格外显眼,这种名为叶腊石的石料有的产自毗邻的石雕之乡青田县,有的产自东北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有的甚至来自广西和缅甸。据工厂创始人李庆龙之子李成者介绍,有些如鸡血石一样的珍贵石材还需要在地下仓库里置于油中保存。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别授予李庆龙“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以表彰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今,年逾五十的李成者则致力于将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
生于年的李庆龙从事彩石镶嵌已有五十余年。青年时期,李庆龙就进入瑞安湖岭的一家工厂做木材雕刻,随后他转而从事家具彩石镶嵌的工作。七十年代末,李庆龙在陶山创办了自己的工厂,至九十年代员工已超过百人。据他介绍,过去受限于落后的交通条件,石料只能靠人力从山上沿小路背下来,十分辛苦。在厂里,现在李庆龙带领十余名员工,专门负责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订单服务工作。
在工厂仓库,李庆龙特意为我展示了一些彩石镶嵌成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被置于盖着玻璃的大木盒中以供观赏。最吸引人的是中国台湾客户定购的五百罗汉石雕,其中的一个罗汉分外显眼:他色泽繁多,基于不同石材而完成的雕刻细节逐层错落、复杂而精美,有的石材犹如玉石一般透明。这个罗汉在一个木框中的石板上用多层次的彩石镶嵌而成,局部的颜色即是所选石材的原色,经过工艺师的抛光与上蜡处理,色泽格外鲜明。选择合理颜色的石料是彩石镶嵌的首要工作,只有在准备好理想的石材后,工艺师才会进行主题与图案方面的构思,再用电刻刀完成雕琢。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在缅甸绿玉台基上用白石镶嵌雕刻而成的精工观音像,以及用玫红、橘黄及白玉色石材组成的牡丹石雕。据我所知,每朵牡丹的花瓣与花蕊处的筋络都要花费两周左右的时间来完成雕刻。
多年来,李庆龙的工坊完成了不计其数的彩石镶嵌名品,其中包括曲阜与南京孔庙的石雕;于年在佛山展出并被个人以数百万元高额收购的著名作品“百帝壁”:该石雕长6米、高2.3米、厚0.7米,重达5吨,雕有包括末代清帝溥仪在内的众多中国古代帝王形象。一经展出,该作品即以巨大的规模及复杂的工艺引起巨大反响;此外,李庆龙的作品还涵盖“四大美女”及《红楼梦》角色等诸多历史人物石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庆龙开始制作寺庙的石墙浮雕,这种不同于壁画的寺院墙壁装饰也成为了陶峰工艺雕刻厂随后的主营项目。年8月,李庆龙及其子李成者率众员工开启“清明上河图”的彩石镶嵌工作,众所周知,这幅绘画大师张择端的名作反映了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的日常社会景象。
年,瑞安彩石镶嵌列入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吹糖人
瑞安旅游服务中心坐落于市区的公园路,门廊下的桌前,65岁的林志龙正襟危坐,他身材健壮、圆脸,戴着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身前的桌上放着一盆满满的麦芽糖稀,每当顾客来临,林志龙就点上小炉并放上糖稀盆,开始他的“拿手好戏”:当糖浆因高温变为橙黄色时,林志龙便用勺将其舀出,并以精湛的手法置于铝板上,继而描绘出凤凰、龙、鸟及人物等各类造型,随后,他会将一根小木棒浸于热糖盆中,再将沾满糖稀的小棒取出并置于制作好的造型上,经过短时间的冷却,再用小刀将造型从铝板上铲下。只需要十来分钟,大人和孩子们就能获得一个心仪的糖画,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已在瑞安——这片盛产甘蔗的江南水乡传承了几百年之久。其实,这样的糖画是近年来的创新产物,立体造型的传统糖人则需遵循以下工序来完成:首先将天然的褐色麦芽糖或添加了其他食用色泽的糖稀用火加热,随后艺人用小棒取出一部分粘稠的糖浆,并通过不断转动小棒使其形成一个小型的球体,再用手指将小糖球的一侧捏出凹陷,随后将一端装有橡胶小气球的细管插入糖球,再通过注入空气改变糖球的形状。过去,艺人们通常会直接用嘴吹气以完成塑形,而今,出于卫生方面的考虑,吹气已改为上述这种间接的方式。
四十多年前,瑞安莘塍及陶山岱下村的吹糖人从业者曾遍布当地的大街小巷,他们把带有放置糖稀和工具的多个抽屉的货架放在自行车上,走街串巷去挣取他们的生活。据林志龙57岁的弟弟林志微回忆,出摊卖糖人一天甚至能走25公里。另外,糖人货摊旁还要支起一把大伞,以防止糖稀被日光晒化。17年前,兄弟俩就不在平日里上街摆摊了,他们只在节庆时节外出经营,或选择宾馆和餐馆作为卖糖人的地点。年6月25日,时值端午节,林志微在温州天一角食街摆设了吹糖人货摊,他以熟练的手法迅捷地制作了各种造型的糖人:鱼、蟹、飞禽(鹦鹉、老鹰、天鹅)、公鸡、青蛙、马、花(牡丹和玫瑰)等不一而足,甚至还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红、白、绿等各种色彩的糖人迅速招揽了大批小朋友,他们在货摊前驻足观看,先欣赏制作糖人的绝活儿,再品尝糖人的滋味。
居住于岱下村的林志龙和林志微从事吹糖人已有三十余年,兄弟俩都曾师从金松存,后者是十九世纪末吹糖人手艺大家金氏的嫡系传人。林志微的糖人手艺可谓独步一方,他能够以多种技法塑造出上百位古典名著及戏剧中的历史人物。
在家中躺椅中小憩的林志微还骄傲地向我叙述了这样一则传说:故乡在文成(离陶山不远)的明初名相刘伯温也曾是吹糖人的祖师,据说有一次敌军兵临城下,刘伯温曾受助于一个吹糖人艺人,两人交换衣衫后,这位名相才得以逃离危境。
年,吹糖人技艺列入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