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

做学生与编者的知音

发布时间:2022/5/27 17:32:25   
北京医治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今天因为你的分享,让我元气满满!做学生与编者的知音

——在巢湖市人民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上的评课发言

我身边的两位老哥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哥!刚才主持人说的关键词我都记住了,“学富五车,高山仰止”,“文武双全”。今天我们是三人行,我特别要感谢两位老师给了我和大家共同探讨语文教学的机会,尤其是到我们巢湖市人民路小学。29年前,我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人民小学工作。很多老师肯定会讲:“我不认识你呀!”其实我是分配到铜陵市人民小学。每次来到咱们学校,我都感觉特别亲切,有很强的一种归属感,也有很强的时光穿越感。所以,首先请允许我向我们人民路小学的各位领导、老师表达我由衷的敬意!今天听了两节课,应该说感触颇多。两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刚才刘老师也说了,这两节课还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代表我们巢湖市参加全市的乃至全省的这样一个角逐。所以,我们是带着两种心态来观课议课:一个我们看到其中的闪光点;另外一个,我们也谈一谈我们由课例引发的一些思考,甚而一些建议。可能会对我们老师课的不断优化,以及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有一点点的帮助。第一节课是陈华东老师上的。这节课的课型非常特殊。在小学语文编编教材里大量地引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符合我们整个国家的一种意志,也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导向和我们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需要承担的使命。可以说,国民没有民族认同,没有国家归属,国家与民族就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绝不要矮化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不仅仅是在教句读之学,不仅仅是做技艺的训练,还有更高位的,承担着整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尤其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这样,我们的职业才可能成为别人敬仰的,被别人称为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一个职业。那么,传统文化的元素怎样在我们的课堂中真正地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甚至做到教学在当下,影响其一生呢?这是我们着重要思考的。否则我们给学生的仅仅是两张皮,是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化的、无效的、所谓的文化的浸润和精神的传承。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设计以及探索的时候,要有这么高的一个站位——我们要把文化的元素,精神的力量,真正地刻入到每个生命的内部。就这节课来说,或者说就这种课型来说,我认为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第一节课《伯牙鼓琴》教学点评一、有古风第一个,这一类课要有古风。有“古风”,是我们现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在形式上,或者说在风格上最大的区别。就是说,我们无论是教古诗词的教学,还是教文言文的教学,开场第一个环节,你说的第一句话,你展示的第一个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气息,一种古风古韵,甚至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这是我们尤其需要思考的。1.音乐要高古那么,怎样有这种古风呢?我觉得第一个就是音乐要高古。需要借助一些媒体的力量,否则我们身在当下,很难做到心在远古。这就要借助音乐的力量。今天,我们听到了几段音乐,尤其是最后那段古琴曲,当学生闭眼冥想的时候,音乐在我们时空里浮动的时候,实际上每一个生命都会做到身未动,心已远,肯定能做到。我们要相信音乐的力量!2.语言要高古你要全面地改造你上这类课时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的语言。我们即使不能够非常完美地达到,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地朝这方面去行进,去翻篇,去迭代、升级。比如说,我听到老师讲:伯牙何许人也?子期何许人也?志向如此远大——他们相约于中秋之夜,伯牙如期而至——这个语言风格是完全和我们常态的现代文的教学迥然不同的。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不同。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要高古,要有古风。3.诵读要高古刚才刘老师也说了,我非常赞成——要相信诵读的力量。同样是诵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同样是诵读,“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好的诵读一定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好的诵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的味道。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此,我们老师的诵读水平,诵读修养要全面的提升。“备课先备读”,这是于永正老师特别强调的。不是说我们把这篇教案写好了,我们就成功了,就有底气走上课堂了。你有没有把这篇古文读出古风古韵呢?这很重要!4.精神要高古我们传承国学,我们教文言文、古诗词,仅仅是把这样一个文字符号和语言结构,所描述的一个事件种植在学生内心吗?不是的。是它背后的一种精神,现代人尤其缺乏的,而我们尤其需要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精神是什么?今天,老师提出一个“士”的概念。我觉得很好!把这个点要再做得更精准和更简洁,同时更有一种震撼力。这精神是什么?是一种知识分子高贵的精神,一种文化的坚守,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让每个人都动容的人性。我们现在很多人缺乏这个东西。这里面,老师提到一个“人格完美”,一种“志向”,“与琴相伴”,“以琴言志”。这样一些高雅的东西,一种美好的情趣和高远的追求,就是知识分子的担当。这就是高古的精神。我们可以不讲多,但是在某一点上一定要“走心”,走到学生心中。二、有章法文言文教学的章法、套路、模式和我们现代文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我个人总结,就是这5个环节。1.读准第一个是“读准”。“读准”就涉及到字音要读准。今天老师特别强调,“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的读音是不同的。指导还是比较精准的。关于“汤”的读音,我们再调整一下,指导的再到位一点。第二个,节奏要准。“汤汤乎若流水”到底在哪个地方停顿比较好?今天老师重点指导了最后一句话,我觉得还应该再强化一下。因为我看到我前排的几个学生,最后一句话的断句是千差万别。有的在“以”后面断一下,有的在“无”后面断一下,很多。可以看出来,学生在这句话的断句上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不能在这样一个难点上一带而过,或者说平均用力,要反复地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为什么断在这里?这是根据它的意思决定的。同时每个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不仅断好,而且把它读好。2.读对第二个读,是“读对”——把意思读明白。今天课上也有这个环节。咱们能不能做得更加充分一点,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孩子们真正地做到粗知其意?比如说,我们可以进行一个文白对读:一个孩子说一句古文,另外一个孩子可以对上这一句相应的现代文的意思。这样他就不是模糊地对整段话的理解了,而是对每一句话大概意思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知。这个很重要!3.读深多深?我认为,这是考验我们老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从字面意走到字中意,又读出字外意,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能够读出别人看不到的那些东西。这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课堂的境界。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乐趣所在。“读深”首先要“找到入口”。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说字字珠玑,也可以说“入口”随处可见。这就是经典。那么,找到入口以后还要“走到深处”。最后再“品出滋味”,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浮光掠影,不是一带而过。我们随便找一些字眼,我们都可以挖掘出文字当中的“甘泉”来。比如说“鼓”和“听”。伯牙鼓琴,子期怎么样?钟子期听之。这一鼓一听,我们能够品咂出什么滋味?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入口,再往深处走去,也能够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来。这里的鼓就是鼓琴。此时伯牙是如何鼓琴的,子期又是如何去聆听的?我们想象他们的表情,想象他们的内心。比如说“巍巍乎若泰山”,后面是“汤汤乎若流水”。山、水是这则文言文当中唯一出现的一对意象。为什么只有“山”,只是“水”呢?如果我们再往里面去探究的话,也有无穷的意味。山,不仅仅是山。山,是代表这个世界上所有稳定的东西,高大的东西,雄浑的东西。那么“水”它就是代表那种婉约的东西,那种无形的东西,那种柔弱的东西。“山”和“水”几乎就涵盖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也就是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不是一般的听。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无论他头脑中是山,是水,是虫,是鸟,是花,是鱼。只要他心之所念,“子期必得之”!比如说死子期“死”,仅仅是“人”死了吗?对于伯牙来说是:心已死,是绝望呀!所以他才会“破琴绝弦”。心死,他才会采取那么极端的举动。又如“无足复为鼓琴者”。你认同他这样一个做法吗?难道真的就没有知音了吗?这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物内心真实而丰富的一种情怀,一种情绪。在他看来,曲只给对的人去奏,话只能给对的人去说,我们所有的努力可能只对对的人才有效果,这就是知音。一旦成为知音,就会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也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合力。从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伯牙心中,他是追求一种灵魂的对等,一种精神的同频。这是不得了的一种境界。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知音文化”所能涵盖的。所以,我们老师要有一种意识,就是不满足于在字面上的游走,不满足于在字中去穿越,我们还要走到字外,走得更深处,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4.读活我们有了深度还不行,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读活。这里的“活”就是形象。如果通过读这个文本,你看到的是巍巍的高山,汤汤的流水,子期聆听乐曲时静默的表情,是伯牙因为有子期在场而酣畅淋漓的演奏,以及最后因为没有知音而绝望的场景,教学就“活”了。这样一些形象,这样一些画面,这样一些场景历历在目,浮现在课堂上面,才是我们特别要追求的课堂教学的面貌。“形象大于艺术”,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如此,尤其如此。我们去翻一翻《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就会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根本就不是小学教学的目标所在,任务所在。到了初中也仅仅是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为什么小学要延伸文言文这个板块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太迟,必须要延伸到小学,甚至于再前置。再者,小学文言文教学是为中学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一些铺垫,一些支撑。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教文言文绝对不能够等同于初中、高中,甚至于大学的文言文教学,把它变得面目可憎,把它变成非常机械刻板的训练。一定要有情趣。“趣”从何来?很重要的就是,你要有一种本事,把文本当中的情景、画面,再现在学生脑海当中。比如说,中间有一段古琴起来以后,可以让学生闭着眼睛去冥想。那么,学生头脑当中就可能创生出更为丰富的画面和景象。这个“象”是“文中象”。文言文描述出来的这个“象”,大家都能看见——“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还有“心中象”,如果闭眼冥想的话,它还能听到鸟鸣,听到虫嘶,看到清风明月......这是“心中象”。还有“天地众生象”,他能想到更多的东西。最后是“自我之象”——想到自己。你就在这样一个情景当中。5.读出自己我们学文言文,不仅仅是向中国古代文化致敬,也不仅仅是渗透文化的基因,同时还应该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种助力,也就是说现代和古代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需要我们老师真的去体察孩子们正在经验的、当下的生活,然后巧妙地组合起来。结合这一课,我在想,我们仅仅是让学生知道知音难觅吗?和伯牙一起绝望地嘶鸣吗?未必。我觉得,走到这一步的话,还没有达到古今一体这样一个人文价值观渗透的目的。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是“知音最美”,然后是“知音难觅”,再接着应该让学生知道:我们身边不乏知音。知音就是什么?我懂你,你懂我嘛。为什么感觉你没有知音呢?因为你对别人苛求太多了,总是希望别人都懂你。你首先要“做别人的知音”,你努力地去读懂别人,你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知音。孔子说:“不患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你主要对别人还没有一种悦纳、宽容,没有主动去了解。最后是让学生“做自己的知音”。你真的了解自己吗?经常性地和自己作精神的、内心的倾谈吗?这是更高级的,也是更有用的一种“知音”。这是学生的一种自省,灵魂的自问。走到这一步,可能对学生当下的生活,才会产生一定的、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对他未来的人生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节课《人物描写一组:摔跤》教学点评第二节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一下。赵海霞老师上的《人物描写一组:摔跤》这一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眼中有单元1.靶向我们老师教学第一个要做到:眼中有单元。眼中有单元,就是刚才刘老师讲的: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瞻前顾后。“眼中有单元”要做到靶向明确。你虽然知道这个单元要教什么,但你有没有精准地知道这个单元到底要我们做什么,人文的目标是什么?语文的要素是什么?你真的懂“要素”之“要”所在吗?2.位置在单元当中,每篇课文都是指向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但是位置不同,它的功能、定位也不同。《摔跤》这一课是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对吧?作为第一篇,它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么精准地用词,怎么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人物动作的描写。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我们这节课如果真的能让学生学会了选择精准的语言,恰当的方法,把一个场景,把一个人物的动作非常精彩地描写出来,我们就成了。这是我们尤其要敲打的一个点。它处在这个位置,它的功能就是这样的。至于第二篇《他挺脱的像一棵树》,就是通过外貌写人。我们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管其他的东西,这一课教学着重要敲打“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这个点。至于《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着重点是标志性的动作描写。他不像《摔跤》是突出连续性的动作描写。《临死前的严监生》是标志性的动作,就那一个动作,它就成经典了。本单元最后一篇是《刷子李》。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3.关系眼中有单元,还要知道处理好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人文和要素的关系。我觉得,“要素”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要素,应该把它变得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我不赞成一上课就直接“亮明身份”,锁定目标,然后直奔“要素”而去。我们要先让学生入情入境,然后不期然而然地让学生在某个关键的节点进行很有效的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是:理性藏于感性的后面。二、眼中有细节眼中有细节,就涉及到我们怎么进行动作描写的训练。这个动作描写,即使我们不上这一课,可能很多孩子也能够把一个人的动作写出来。那么,这节课要做的是什么?一定要有提升。怎么提升?一个在细节上一定要提升;第二个在用语上一定要提升。1.寻常的细节细节体现两个方面。第一个,老师要看到文本当中寻常的细节。那些动作一般人都能看到,什么“推拉拽顶”“使冷绊子”,对吧?学生也能看到,老师也能看到。这些作为重点来教。2.不寻常的细节我们还要通过文本解读发现那些不寻常的细节,一般人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可能会忽略的,写不到的细节。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教的重点。比如说,小胖墩一跳,一退,一闪身,脱了单褂......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为什么不刚开始就扑上去?为什么退了两步?然后还要脱了单褂?这样一些动作的细节是指向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当下的真实的内心活动的。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一个入口,让他们在这里面品一品:在这个动作背后发生了什么。还有“虎势一站”,“公鸡鹐架”......这个方法是什么?一般学生不会用。这就是一个生长点。如果想把一个人的动作写得精彩的话,可以链接相关的一些动物,你这个点就写得漂亮了。这里链接了两个动物,一个是“虎势一站”,还有一个是“公鸡鹐架”。这是孩子们平常在用动作来写人的时候,可能不会用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教学的价值所在。还要“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这个有没有值得品味的地方呢?我们武术讲究武德,对吧?“放在一边”是不是(武德)?他们讲究公平竞争嘛。我们去琢磨琢磨那些不寻常的细节,孩子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去抓,着重用力。我们在后面进行学生练笔的评析的时候,也要和这些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夸学生写很精彩,我们给他掌声。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采用留白式的分享。老师把他这样一个片段拿过来,我们可以读,但是读到最精彩、最关键点的时候留白——你们可能会怎么写?再看这个孩子是怎么写的,是不是更妙。如果学生都没有想到,他想到了,而且他写得更好,那就是真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的值得老师去夸赞、表扬的地方,是不是?不要泛泛地对学生一片赞扬之声。三、眼中有生命1.面前的生命第一个就是我们面前的生命——学生。今天我看到孩子们在讨论的时候,老师深入下去,融入其中,这个非常好。2.书中的生命刚才刘老师讲的,我非常赞成!你要为书中的人物而心动、行动,最后合为一体——人文合一。这样你才能说:我准备好了。然后你再教这一课的时候,你就特别想把两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分享给学生。你带着一种情感去教,你眼中就是有人物的。3.生活中的生命今天设计的动作描写情境非常好——优雅的妈妈,食欲旺盛的爸爸等等,都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们平时常态的生活。我们要去观察各类人群,这也是备课。我们要上好语文课,实际上是在寻找“知音”,努力地做别人的知音。做谁的知音,主要做两个人群的知音。一个是做学生的知音——你真的懂他们吗?第二个是做编者的知音——你真的知道他们的意图吗?果如此,我们就能够走到更高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们就能享受到语文所带给我们的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高峰的体验。好,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吴福雷作于巢湖市人民路小学年9月15日星期二吴福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