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图片 >> 70年70个瞬间丨崇明这个民间草根艺术,
以下文章来源于崇明档案,作者70年70个瞬间
崇明档案
瀛洲历史、人文荟萃,带您领略别样的崇明春秋。
崇明灶花这个传统民俗艺术,是崇明的泥瓦匠以锅底灰和水调成墨汁,在粉刷得雪白的灶壁上作画形成具有鲜明崇明乡村特色的灶壁装饰图案。
过去,崇明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头。为避免燃烧柴火时产生烟灰熏人,一般都在灶口上砌起一堵墙,崇明人称为“灶山”。为了美观,能工巧匠会在“灶山”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灶花”。此外,还有民间传说,灶头有“灶君”专管人间善恶事。因此,人们要在灶山上画“灶头花”献给灶君老爷,若不画,只简单刷上一层石灰浆了事,这就是“豆腐灶”,会惹灶君爷生气。
灶花的执笔者,往往是资历深、手艺好的泥瓦匠。崇明灶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旧时主要以黑线条勾勒为主。在白灶壁上,用黑色作画,黑白分明,效果明显,对比强烈,再配以黑色的裙边,使灶花更富有立体感。但随着作画颜料的丰富,崇明灶花的色彩使用也日益鲜亮。在灶花的具体绘制上,工匠采用的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画家们常用的画法之一——湿壁画的作法,这是一种刷底壁画。在灶头砌成后、灶山上粉刷的石灰还未干燥时,工匠立即挥笔在上面作画,其颜料能渗透进粉层,之后随着烘烤和自然挥发,灶山渐干,上面的画作能经历几十年不变形、不褪色。崇明灶花构图将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熔于一炉。饱满的构图,简练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通俗明了的画面,使灶花和谐雅致,富有很强的装饰性。
崇明的灶头,在灶山上和灶沿下,都画有各色图案,人物、山水、花木、动物应有尽有。灶花的内容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如灶上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鹰、鸽”,反映人们心想“雄鹰展翅、和平吉祥”。
崇明灶花题材的变迁与更迭
在旧时,崇明灶花的题材一般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神话传说、山川景物等。
五谷丰登。旧时的年节岁俗中有“灶神节”这一节日,在“灶神节”的前一天,为生计终年劳碌奔波的穷苦百姓和以租米为收入的粮户人家,都要祭祀安放在灶台上的灶君老爷神位,祈望他上天多言好事,以期在新的岁月里丰衣足食,保佑下界平安。因为灶花是画在供奉灶君老爷的灶头上的,所以五谷丰登的题材成了它的首选。
六畜兴旺。由于牛和鸡等畜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常常出现在灶花中。那些或负重耕作的牛,或牧童嬉戏的牛,体现了人们对年足岁丰的期盼。至于鸡,母鸡日常下蛋孵化,公鸡黎明引颈打鸣,深得勤快农户的喜欢。
神话传说。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口口相传产生了许多隽永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这类题材,寄托了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
山川景物。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壮丽。在崇明灶花中,既可以看到象征福如东海的滔滔海水,又可以看到寓意长寿的泰山青松,更可见到或亮翅的白鹤,或怒绽的秋菊,或回首的快鹿。
灶花题材随着岁月的更迭也在起着变化。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灶花中也出现了反映新生活的内容:如光芒万丈的旭日、破浪前进的巨轮、疾驰的火车、农村的新居等等,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憧憬。
崇明灶文化博物馆
崇明灶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展示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崇明东部的向化镇,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提名。
崇明灶文化博物馆,以传统灶文化为主题,主要设置灶神传说、灶花集锦、灶具荟萃、灶台美食四大展区,并收集了种不同的灶花,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精心展出老百姓喜闻乐见但正渐行渐远的灶文化特色内容。
灶神传说:展示了灶神产生的历史缘由、民间各种关于灶神由来的版本、灶神的各种纸质画像以及古时祭灶的一些习俗等。
灶具荟萃:展示了崇明农村传统的灶台用具和我国其他一些地方的灶具样式,包括不同时代、不同习俗、不同地域的形式各异的灶头等。
灶花集锦:展示的主要是崇明灶花,以及“灶花”一词的由来、崇明绘制灶花的民间高手(全区50多人,其中2人被市文化部门列为灶花传承人)、向化镇开展保护“灶花”活动的集锦等。
灶台美食:主要陈列了崇明乡间制作豆腐的用具以及一些高仿真的崇明特色农家菜。
据灶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持崇明灶花的原汁原味,在建馆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深入农家,将一幅幅农家灶花拍摄拓印,以尽量保护、传承好灶花这门带有“烟火气”的民间艺术。
作者:崇明档案
原标题:《70年70个瞬间丨崇明这个民间草根艺术,你家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