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鸡 >> 公鸡资源 >> 火烈鸟鸵鸟蛋孔雀古希腊罗马人的口味到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不管在哪块土地、在哪个时代,但凡是个活物,每一天睁开眼想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今天吃什么?
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极度不发达的两千年前,能否解决好温饱问题,几乎决定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城邦的生死。
一直以来,古希腊、罗马都是以“特殊”、“极度奢侈”的饮食口味而出名,据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不管能吃不能吃,统统逃不过他们的手掌心。即便食材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被他们想方设法端上餐桌。
历史上的古希腊、罗马人,真的都是重口味吃货吗?他们平时日常生活中到底吃什么?他们祭祀、举办宴会都会吃些什么东西?……
历史系教授格雷戈里·奥尔德雷特和艾丽西亚·奥尔德雷特,在长期针对古希腊罗马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古希腊罗马文化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影响尤为深刻,不管是在政治、法律、文学,还是在体育锻炼、日常饮食、婚姻习俗,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的西方文化。
综合多年研究成果,他们撰写了《古希腊罗马留下了什么》一书,采用轻松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写作方法,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抽丝剥茧,将古典时代的人文社会风貌清晰、准确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本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长河,回到了曾经的古希腊罗马,见证了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
1、最健康的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三件套20世纪90年代,营养学家发现,生活在希腊、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南部等地区的南欧各国居民,普遍保持着比较好的健康状态,患心脏病、中风、记忆力减退的风险较低。
针对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居民日常饮食进行调查后,营养学家总结出了一套“地中海饮食金字塔”的模型。这种地中海饮食模式,逐渐受到营养学家的推崇,被奉为最健康的饮食模式。
追根溯源,至今仍然风靡全球的地中海饮食模式,却诞生于两千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
与常年遭受风暴、寒冷侵袭的北欧地区相比,温暖湿润的地中海地区生存环境显然要优越得多,这也造就了地中海饮食模式。
小麦、橄榄和葡萄酒,是古希腊人餐桌上必备的三件套。他们习惯于将食物分为三大类:以小麦、大麦等谷物为代表的主食,以炖肉、鱼、橄榄、奶酪等为主的辅食,以及葡萄酒等酒水类饮品。他们推崇以主食为主,尽量少吃副食的饮食原则,尤其是鱼、炖肉等食物,更不能在宴请时吃得太多。因为,不加节制地摄入副食,是一种贪吃、奢侈的行为。过度食用除了面包之外的副食,就会被视为道德败坏。
和其他食物相比,谷物主食在古希腊人餐桌上的地位毋容置疑,既填饱了他们的肚子,又成为划分阶级身份、社会地位的象征。
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认为,吃面包,是一种人性的标志。在荷马史诗里的《奥德赛》中,“吃面包”,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表现,而喝牛奶、吃乳制品的人,则被视为野蛮人。由此可见,面包在古希腊文明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古典时期,在沿海的平原、盆地上,广泛种植着大麦、小麦等常见农作物。其中,大麦产量高,因而相对廉价,成为了奴隶的主要口粮;小麦种植少,产量比大麦低,因而价格不菲,往往只有位于统治阶级上层的贵族才能消费得起。从庞贝古城的遗址中发现,街道两侧不乏专门出售面包的小店,他们会使用炉子烘烤面包,然后将面包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店内出售。由于使用大麦粉烘烤面包必须使用特制的炉子,因此古希腊人往往都是从面包店买面包来吃的。
当然,在古希腊还有一部分人的饮食口味与众不同,他们的饮食以谷物为主,会食用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目的就是增加肌肉层和脂肪层的厚度,从而保护内脏不容易受到伤害。
这种饮食方式,被称为角斗士饮食法。在今天,这种饮食方法依然被不少健身人士所采用。
2、古希腊罗马人口味有多重?民以食为天,这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古典时代的古希腊罗马人,对于葡萄酒的喜爱毋容置疑。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但通常会往酒里兑水,有时候也会加入蜂蜜等其他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不兑水的葡萄酒都不正宗,而且他们也不提倡盲目饮用太多的葡萄酒,因为这在他们看来很容易误事。
除了爱吃,古典时代的人还喜欢做菜,对于研发各种新奇菜色乐此不疲。为此,他们还特意写起了菜谱,据说西西里岛的希腊殖民地里的新食谱都有一年的版权。
古典时代留存至今的唯一一本食谱叫作《烹饪的艺术》,其中一部分还是由罗马人阿皮西乌斯写的,这本食谱里记载了很多奇特的菜色是如何在厨师们的手中被制作出来的,还记录了各种食材的保鲜方法、处理方法,以及葡萄酒等饮品的制作方法。在食材的保存上,他们更是手到擒来。不管是肉类、牡蛎之类的硬菜,还是新鲜的葡萄、苹果、无花果、李子、樱桃等水果,甚至是已经变质的蜂蜜,他们都拥有一套独门的保鲜秘籍,能够大大延长食材的存放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食谱里,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几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特菜色,比如阿式蛋奶酥、阿式焖肉、串烤松露、海鲜炸丸子、猪肩胛肉配葡萄酒蛋糕、孜然酱胡萝卜、蛋奶松子馅饼。
当然,很多根本极为罕见的食材也出现在了古希腊罗马人的餐桌上,像是天上飞的鹦鹉、火烈鸟、黄莺,地上跑的鸵鸟、骆驼、孔雀、睡鼠,水里游的章鱼、牡蛎、龙虾,统统逃不过他们之手,即便相隔千里,也能被端上餐桌。古典时期的猎奇饮食口味,大概要归功于阿皮西乌斯和罗马皇帝埃拉伽巴路斯这两位“重口味”的人士。
他们的餐桌上常常放满了各种超出人类想象的奇葩食材:比如,骆驼的后蹄;比如,从5只活公鸡头上切下来的鲜鸡冠;比如,孔雀和夜莺的舌头、火烈鸟的大脑、鲻鱼的内脏、鹦鹉和孔雀的头。
食材猎奇还不算,菜谱里记载的做法更是令人讶异:珍贵的鹅肝用来喂狗;豌豆成品菜里撒金片;小扁豆加玛瑙一起煮、其他豆子则用琥珀当配菜;做鱼还要撒珍珠,而不是去腥的胡椒……
别问这些配菜能不能吃,问就是我不配。
当然,除了口味奇奇怪怪的“富豪饮食法”之外,古典时期也存在着与当代相似的饮食口味和美食观点。
古希腊美食家阿契斯特劳塔斯,就提倡食材要新鲜、口味要质朴的饮食风格。比如,优质的鱼肉,只需要撒上少许盐、涂上一点油,原汁原味更好吃。
纵观古典时期的独特饮食风格,不难发现,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独一份的饮食习惯,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地中海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
倘若不是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也无法满足古希腊人对于饮食和美味的追逐和渴求。
而这种追逐,也让古希腊的特殊风味走出了地中海地区,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乃至穿越时空,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饮食习惯。